关灯

人文通史 旧上海“十大名媛”的人生结局

0
回复
31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28 2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着名女画家、雕塑家。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 e7 P$ f, X. h( \
0 q5 p7 s+ \& R6 t; ?+ m. _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 u) i! ~" @( l, d: m9 c

0 Q3 E5 b; `- m# y  一代画魂潘玉良* Y2 ~( b  z8 i! p

3 g: T$ v- _( `! D: i& m* h3 H  王济远学画。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潘玉良,画家、雕塑家。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6 o1 s- m$ X& }9 G' l" q, d4 I9 d) u, w. r0 f# o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P0 Z9 @0 E5 l

/ _4 J; s( [  C2 }  代表作有《花卉》、《菊花和女人体》、《浴女》、《瓶花》、《月夜琴声》等。画作《月夜琴声》今年10月将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此作品约为1950年所作,创作于潘玉良二度赴法时期,画幅中一身着中式长衫衣裤的女子怀抱着琵琶,于满月的夜里拨弹着琴弦。女子神情温婉具东方古典之美,在人物手部与五官的勾画中,见东方线描的秀雅。此画境让人联想到潘玉良初次与其另一半潘赞化相见、缘定终身场景。作品最早为法国私人收藏家直接购自潘玉良的好友王守义,今现身市场甚为难得,估价为380万至500万港元
9 B; X, b1 d  ^) p# N0 B
  s& C0 I) o/ E  潘玉良,可以说是旧上海最为传奇的红颜女子,她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迷样的际遇,都让她的名字在她亲手绘制的旧上海画面上定格为一抹亮丽的色彩。  }0 o$ _+ B! Q+ g3 W

5 L$ m2 Q! |% H. A! J$ y8 [1 W' {0 {* x  如果说黄莺莺的女人香是从歌声中流淌出来的,那么潘玉良的女人香就是从油彩中飘散出来的。从妓女到小妾到画家,她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就像一幅充满了谜语的油画,仿佛带着蒙娜丽莎般的蛊惑魅力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而从油彩中散发出来的凝香,竟然让一座城市、一个年代沉湎其中,久久不肯梦醒。  ?. l+ m3 v& C0 ^2 d) a

, H5 _2 @  I# v5 W, ^5 w% O  第一剧场播出的电视剧《画魂》浓墨重彩地截取了潘玉良一生中最绚丽、最动人的十几年,传说中的才情女人潘玉良就这样在几十年后通过光影与我们再次亲近,这或许就是我们观赏上海滩风情时最渴望的一抹异香吧。2 J* C9 \) ]8 _2 K$ f
& B" g$ v' \: q6 |
  电视剧《画魂》讲述了潘玉良的那段传奇人生:青楼出身的潘玉良十八岁后在两位男人的帮助下走上了艺术之路,并在艺术之都巴黎登峰造极,成为享誉中西的大画家,这绝对是一个异数,更准确地说是一段传奇。与此同时,她终其一生也都挣扎在这两位男人和另一位女人的情感漩涡中,无意依靠却又难以割舍,最后一个人孤独地离世。& s/ ]7 }, n+ w& w

, K7 `1 M% F: e  这就是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旅法女画家潘玉良,从十里洋场发轫,到艺术之都巴黎,她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搀杂了旧上海和异国风情的不老沉香。+ ~% I& u( }+ h( B

5 q/ T* Q$ k2 V$ r! T0 z' D5 ^; h  2.周璇
* _! v" q! H% p4 B$ C* j. y( H; s
3 L# Z. \' ~- b8 Q  籍贯:江苏常州  语言:普通话,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话),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 h* {/ D, S, d6 L! Z
8 V( u) o$ D+ N5 m) T9 ]
  代表作:歌曲《夜上海》《花样的年华》《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月圆花好》《凤凰于飞》《长相思》《采槟榔》《渔家女》;电影《马路天使》《孟姜女》《西厢记》《渔家女》《长相思》& [! ]! o' H+ \; u6 y7 k7 C, _

3 H3 Y8 u" i: R* y( l  周璇,常州人,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作为一代歌后,她的名字是国语流行歌曲史上一个金字招牌,被誉为“金嗓子”。她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一副名副其实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甜美、音质细腻,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将出来更是委婉动人,就是不爱听国语流行歌曲的人,也会对她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难忘的印象。作为影后,她是典型的感觉派明星,表演生动自然。1941年,当时的《上海日报》公开刊登启事选举“电影皇后”,经各界投票,周璇荣膺影后,她却婉拒了。亦歌亦影、德艺双馨加上曲折凄凉的身世,使得周璇更加深受大众的青睐与关心。
( D4 G5 \: x- p% g  q1 u% H6 Q
7 _$ D: B& H. h+ Q0 Q/ |) ~  周璇一生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演出了40多部电影,并主唱过电影主题曲和插曲100多首。
6 G1 q/ x- S( l2 f/ C$ F0 M( A/ p  K/ t$ L' s; Z. j; w
  周璇的作品被邓丽君等后来者无数次的翻唱并出现在多部影视剧中,以她为题材或原型的影视剧、歌舞剧等文艺作品也是不胜枚举。在那个年代,没有如今繁多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修饰,她纯净甜美的歌声,以及美丽优雅的身影,代表着老上海的时光与风情,透过沧桑的黑胶碟和老胶片缓缓流淌。
5 e: r! ~+ p. W# x  f+ R' \
$ g4 P4 X: z" W  n  如果说胡蝶是旧上海胶片里的精灵,那么周璇就是旧上海老唱片的最华美的音符。说到旧上海的红颜沉香,周璇是一块弥久真的香玉,就象她的名字子里有个寓意为玉石的“璇”一样,她的一生,华丽而又沉重。
. C" H0 B; I" W
% y" S8 C& P5 I( F  周璇儿时不幸,被几经送养,七八岁时,被送进一个歌舞班,处次涉及文艺。1934年,上海《大晚报》举办“播音歌星竞选”,周璇结果名列第二,电台称誉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从此唱红上海滩。# _6 `7 H0 [- V4 f& U& z* O

/ J: D* l9 o; U# c  J9 C2 u2 r  1937,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1941年,周璇还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演唱了《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这两首歌流传至今,成为不朽的经典名曲。
2 n: L4 H; I: Z/ _1 Z% M+ ~4 q: Y% W! L
$ P1 w$ T: @1 O3 Y  “金嗓子”周璇不仅唱歌出众,还在光影中呈现了她的风采,其中《马路天使》是周璇的代表作品。据说抗战胜利后,赵丹与周璇在上海相遇,问周璇这些年拍了些什么片子?周璇不无伤感地说:“不要提了,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戏,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
( s3 j' H/ O/ G, G) s( m! p
, ]8 M4 y6 Y: Z& Q+ d  周璇的情感生活坎坷,三次婚恋都以失败而告终,正像她在歌曲里所唱的:天地苍苍,人海茫茫,知音的人儿在何方?叫人费思量……不疯魔,不成活,在演艺圈无限风光的周璇却被诊断有精神疾病,1957年,她突发性脑炎被送进医院,一代红颜,就此离开了人世。但她的声音,仍在今天生长不息。& l' W  ~5 H! S; h% G" Z  ~

( `3 h+ M2 n  f+ M9 {5 C  3.胡蝶. Y3 Y1 V" w1 |/ g/ u

5 v6 R2 u' {" n" I( f' }! t  胡蝶(1908-1989.4.23),原名胡瑞华,中国早期着名女演员,民国时期“电影皇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胡蝶是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着名影星,早期与阮玲玉同为中国无声电影的代表性演员,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全国,甚至吸引众多海外侨胞的目光。胡蝶一生饰演过娘姨、慈母、女教师、娼妓、舞女、阔小姐、劳动妇女等多种角色,气质富丽华贵、雅致脱俗,表演温良敦厚、娇美风雅。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活动,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胡蝶与阮玲玉虽同为红极一时的影星,也同样历经坎坷,遭遇恶毒谣言的攻击,但因性格不同而命运截然不同。晚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病逝于温哥华,遗言留下一句“蝴蝶(胡蝶)要飞走了。”
, G! h/ r! g5 D3 A7 ]- e3 o; n7 w8 r2 Z5 T/ {. l
  胡蝶是中国早期影坛最灿烂的明星,是家喻户晓的“电影皇后”。胡蝶与阮玲玉名声相当,可结局大异。阮玲玉在电影事业的盛年戛然作别,胡蝶则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阮玲玉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所遭难堪与委屈;胡蝶一生同样有过进退维谷的窘境甚而险境,但她展现给人的始终是深深的酒窝,含蓄的笑意。
1 e' J3 q5 s7 u: \1 C) U9 t
$ g1 P8 _/ C" q! @/ ~' I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周璇等明星范儿成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审美标准,她们的明星气质有了强烈的示范意义。于是,名妓花魁时代日益衰落,代之兴起的是一代上海滩上具有摩登色彩的名媛贵妇,也带领上海也进入交际花时代。
9 l) f* O% N9 Y2 E% P0 [4 {7 z' p8 Y$ P* g+ A
  个人作品:, a" e/ w% F+ u7 v! v) U
! a8 o% }! I/ m" Z1 g/ d0 H
  1925年《战功》、《秋扇怨》
# \3 i$ m+ V/ C- I2 t0 H
9 r6 y+ N  m; c. N' g3 o  1926年《夫妻之秘密》、《电影女明星》、《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第一、二集)《珍珠塔》(上下集)《盂姜女》、《孙行者大战金钱豹》* W4 C* w. U0 D% l; n

7 c7 \7 y9 ?7 q+ _8 h# T  1927年:《白蛇传》(第三集)、《女律师》、《新茶花》、《铁扇公主》、《蒋老五殉情记》
0 D$ b9 q! Q3 u# ^- D$ u& I; R! b, e# ^' Y1 M5 v
  1928年:《大侠复仇记》(前后集)、《女侦探离婚》、《白云塔》、《血泪黄花》
7 E( j( d2 w$ Q1 k( x7 o. j. F; m- f4 L: z
  1928年—1931年:《火烧红莲寺》(三至十八集)
7 I8 |: t! \: K. n* R
! {) Z6 O+ z3 t  1929年:《富人的生活》、《爱人的血》、《爸爸爱妈妈》% z  X, D( z; h# V& @: L$ U5 h* D

- l% }% q7 m' t  1930年:《桃花湖》(前后集)、《碎琴搂》
0 f8 s/ U' e- r* W& i6 r& t3 @( z/ Q! a: D; {' |6 B
  1931年:《歌女红牡丹》、《如此天堂》(前后集)、《红泪影》《三箭之爱》《铁血青年》、《银星幸运》; E( w+ d2 e' }0 T; B- c3 c
7 y1 A% S% Y- w: u# Y8 U
  1932年:《落霞孤鹜》、《战地历险记》、《自由之花》、《啼笑因缘》
/ c% O3 Q$ ^4 u3 `; s  r1 Z1 |) X6 u) E1 o$ T2 u
  1933年:《满江红》、《狂流》、《脂粉市场》、《盐潮》、《姊妹花》、《春水情波》
$ U  E" J3 ]' e0 ?" D; U- k2 Z5 |2 P3 B+ T" @- h2 ]8 G: {
  1934年:《三姐妹》、《路柳墙花》、《麦夫人》、《女儿经》、《美人心》、《再生花》、《空谷兰》
6 h5 {2 n4 k' `2 A
# g6 {/ `- `% K- C0 {1 V  1935年:《夜来香》、《兄弟行》、《劫后桃花》
( d( ?$ g" i! p. R
/ l5 z# J5 K( M/ ^: G" a. L  1936年:《女权》
2 k) U# K0 }" G  \" h
$ {8 P8 c. ^4 B& t  1937年:《永远的微笑》  1938年:《胭脂泪》
! J! x/ D+ o1 L/ c0 B: {6 F
( y: i6 C! M! w8 ~" Z5 i( ]* C  1940年:《绝代佳人》
/ J" t) d) P& N  p5 K( N
3 D$ M/ E# u1 N! \8 [2 `1 ]. E  1941年:《孔雀东南飞》
3 ^& d9 v7 y4 I1 K1 i' }
# ?  G% z- O" Y/ j1 ^7 d0 f  1947年:《春之梦》、《某夫人》
1 Z# f- C3 \  x8 f2 Q3 N8 A
6 T* q( g1 a2 T, ^6 _  1953年:《青春梦》
9 `. f( {+ i* K/ ]: n- O' K/ `
$ w$ p& O5 a8 E& Q# F  1959年:《两代女性、《后门》、《苦儿流浪记》、《街童》" \" M( T5 v* p3 W

* V3 x$ K; l" ~6 ^' ^& K0 B& n+ |  1966年:《孤儿奇遇记》、《塔里的女人》、《明月几时圆》+ X' ^. Y5 r0 G+ }/ a+ I7 Y

- @: h) f  |& ^  在一个小资如此盛行的年代,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被压缩进一张张发黄的胶片,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胡蝶就是那些胶片里最华丽的影象。- b3 F& i% H4 E6 n% l2 F( Z7 G
7 e! _2 d% Y. x! b- M) b0 D
  虽然在如今的上海辅庆里,这个长大后改名为“胡蝶”的女孩,已渐渐陌生,但循着那股深刻入骨的味道,我们可以在70多年前风雨飘摇的旧上海找到那抹沉香。那时候她的名字是这个城市的骄傲,也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旧上海传奇女星胡蝶先后主演了百余部影片,成功地饰演了中国不同阶层的各类女性形象,成为中国电影拓荒期和成长期的同步人和见证人。
! x8 `4 Z% F; i" Q7 E' b# d. F
2 |& `# ?" p9 _- q! E/ |  a  胡蝶加冕影后,不仅受到影迷们的追捧,也为广告商所青睐,做的广告自然最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商品也是不少,就连喜欢启用国际巨星做宣传的力士香皂,也请了胡蝶来做广告。在当时看来,胡蝶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她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更是她的招牌。这个以“梨涡美人”扬名影坛的明星是那个时代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
* s" e+ d" I, \1 v8 W3 n8 p
. V( z+ N% X. I4 Q7 D  1975年,胡蝶赴加拿大定居,化名为潘宝娟。1989年4月23日,翩舞人间近百年的胡蝶在温哥华因病与世长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胡蝶要飞走了!”胡蝶最终蝶化而去,她那美丽的身影却长留人间,一同留下的还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前尘往事,胡蝶就这样飞走了,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翩翩起舞,最终化成了花儿的灵魂,只留下那缕余香,仍执拗地钻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8 z9 |$ p, i* K' n# R1 S% v  N: C/ D( X8 ~+ C) z9 d
  4.张爱玲. e( x5 j- g. t
7 e" f( C% ]/ ?' w% L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生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详见《私语》)。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Y$ P% y; x5 G' I+ i, e7 ?) d
; t- G; F; p' o' Y% ]* d6 Y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 t0 G# p  x  c2 Z, D8 B% L+ e. ?) V- @) Y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 b5 W  b: f2 y$ \
  x) \- r  ~6 p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张爱玲的这两篇文章是发表在由周瘦鹃先生主持的《紫罗兰》杂志上的。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V' e+ W- M4 `6 x

4 e; y: O' P* c' a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B* g( p% E" f$ I7 [* r" C5 _8 p

  Z6 P+ a: q8 K- A  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 h  O- w: ]. S5 E
& f7 C3 r* N5 N8 A. E/ L  主要作品:
3 V5 k4 J& J. K, @  @) ~  Z
1 n+ `( B3 S/ F' X- g+ w, W  小说# e5 I3 J& t4 O) q

, i1 o: G9 V5 y2 b  《不幸的她》上海圣玛利女校年刊《凤藻》总第十二期,1932年,为作者处女作,(华东师大陈子善考证)。9 z/ v; a! Q- K5 y8 z2 ?3 y

8 S/ g: S' i4 D; X9 r# d/ }  《牛》,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1936年。0 z* W/ o. w: K' Q2 v# W" w

! B" Z6 J0 s8 p. K0 T9 ^# q  《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 |) D' f: H2 R* r( c

* v* l% s. Q/ n6 y' C$ T0 R  《沉香屑第一炉香》,上海《紫罗兰》杂志,1943年5月,收入《传奇》。" G7 h4 ]3 N9 @# v
, B0 f6 T5 E, ?8 V+ A
  《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1943年6月,收入《传奇》。
: Q/ v. `5 U, ~( i8 e% R3 ~( o* U1 W3 f
  《茉莉香片》,上海《杂志》月刊第11卷4期,1943年7月,收入《传奇》。
2 ~( @& T, e. x' D" I! F% c- x
  l% i0 }9 f% x; h- N! A+ f  《心经》,上海《万象》月刊第2—3期,1943年8月,收入《传奇》。
/ ]8 B4 X8 i  B# l% u
9 [/ m: s& ]  w0 X- i4 K8 n% g9 p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
/ g8 L, k6 D" [; f+ ^1 {* g2 C+ H; \6 G' \1 O& N' S
  《琉璃瓦》,《万象》第5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0 v2 v* y2 `* {! E* {

1 E* \2 @3 O" r7 o& n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
* M$ q0 b# q8 o6 |; B; b4 L- T$ v6 N. {' F# `# [
  《封锁》,上海《天地》月刊第2期,1943年11月,收入《传奇》。
) r7 `+ R& a6 y% {! M( }: g+ n( e5 T) c8 C  j3 S; g) ^
  《连环套》,《万象》7—10期,1944年1—6月,收入《张看》。
/ K/ m9 G: ?% I) A! M
7 A2 G9 t6 U* o" ]  《年青的时候》,《杂志》第12卷5期,1944年2月,收入《传奇》。4 u1 r% ]! H& b, @
/ B- g- }: ~+ h
  《花凋》,《杂志》第12卷6期,1944年3月,收入《传奇》。
+ z% R$ q! _  @( M9 n* W& `( T7 Q  D" \- M( b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第13卷2—4期,1944年5—7月,收入《传奇》。
9 ^9 |; M! F* Z; B# v0 {
6 X# q) c2 H6 i9 n, O: Q  《殷宝滟送花楼会》,《杂志》第14卷2期,1944年11月,收入《惘然记》。
9 a5 p4 D$ R! i! ]7 }2 W+ s& O9 D* K, n% e3 `, h4 |6 a
  《等》,《杂志》第14卷3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 _: M) f3 ]" A1 s/ o, H$ t" ?
9 B+ d& f' @! u  《桂花蒸阿小悲秋》,上海《苦竹》月刊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传奇》。' f  y+ }; l+ V5 q( V2 E( K7 v

. R2 v' F! g1 s! P# q  《留情》,《杂志》第14卷5期,1945年2月,收入《传奇》。# L: K8 y0 @6 k( a( G- r; @& z
+ ?# C2 j4 Q  j  Z# c  X
  《创世纪》,《杂志》第14卷6期,第15卷1、3期,1945年3—6月,收入《张看》。* F' l; b4 j4 I- @( O
0 b/ }9 h- a3 `. S+ K
  《鸿鸾禧》,上海《新东方》第9卷第6期。1944年6月。" A, x& p) l8 M* p4 _8 W! I
* M- a4 X0 _  t
  《多少恨》,上海《大家》月刊第2—3期,1947年5—6月,收入《惘然记》,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 W3 u# t6 M4 |- ^7 F3 l6 O  S
% l) B/ p0 y$ s8 b  《小艾》,上海《亦报》,1950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g5 V  F! o# f* l9 u

, s" Z" G- I+ e5 l: U: \5 K9 B  《十八春》,上海《亦报》连载,1951年出单行本。7 R3 F6 p0 t9 f8 V
! z3 k" M6 N/ c( W
  《秧歌》,香港《今日世界》月刊,1954年。6 z/ P% B$ D  j
3 L7 Z, t( \, O7 v8 n" M8 E
  《赤地之恋》,香港《今日世界》,1954年。4 q2 t2 ?# `; D, I5 o! {: n

. w2 u9 W6 O' M  《五四遗事》,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5 U7 C- Z- S0 [- M
3 o+ k! v+ [; R% y! k6 ^  《怨女》,香港《星岛晚报》连载,1966年,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1968年。6 f  T- z4 R5 H0 D3 `, J

* n# ]  h+ j& Q; d4 ~; j  《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
6 {8 f5 \- C4 p( |% q& ^( c  ]: k8 p1 S& ?
  《相见欢》,收入《惘然记》。  O. L& p5 Q4 r7 d2 J; t

6 q; I# a9 S7 @" l+ m  《色·戒》,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79年,收入《惘然记》。
- F7 H# \- V  \8 z: D9 O8 r& e
/ G7 D' d. _8 h9 p8 Q  《浮花浪蕊》,收入《惘然记》,1983年。
" n  ?0 K3 A, |4 T8 e
! a9 I1 g; h2 L2 J( U2 ^  C  (以上三篇约作于1950年,发表时间晚。)
% g# ]% M1 h3 F, X8 G  ^, T" x* t. t
+ n8 F$ l4 D2 x6 m9 g& M  《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0 E" B: a# T- H
9 n+ y/ P+ E- e" ]) z8 B3 f2 P  《同学少年都不贱》(这部中篇作于1973年至1978年之间,2004年2月台湾皇冠出版社推出了这本小说的正体字单行本。)% {! ?& t+ I; l( o/ [! w" K

- o  z0 q, ?# I' X# Y) X  m9 S7 X  《雷峰塔》《易经》繁体版(2010年9月在台出版)
1 ~2 J- U! i. t7 `3 s  H" S) G, W9 O$ m
  《异乡记》出版(2010年12月1日)
4 }; h* z; W0 s/ G; B" o
9 j4 Q9 J& ?) P! O4 g, h  《雷峰塔》《易经》简体版大陆发行(2011年4月)
( Z; F& h  f! ^
! l9 n6 E0 V2 _1 S3 h  散文
2 z- J3 X2 o1 J* b+ _- g: v
2 v, ?% G) ~) t: T9 L  《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
7 V9 m3 Y# A8 k8 e; {! {
9 o. l2 _- ^$ Y5 C, C) b1 }/ S  《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 f0 |- \$ S/ X
. M5 W* H/ \$ O0 [! u
  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 S: B: V" J" `! ?1 p6 D8 O" b3 W
3 L: O1 a8 R2 Z) f0 B
  《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z* A4 `3 S  m, p3 L
) M; A1 A4 l( t+ E" [0 g
  《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 E5 W: [; Q" g- s+ h. O. j) K0 L6 s3 d
  《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  w! {5 A  ^& L

+ W: K. C: I3 W/ U( I) @  《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 R6 @8 {' s9 _5 Q- i1 o" B
( f' y/ A+ M, F6 }3 M
  《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8 H5 x0 C3 A" b2 x' {4 Y

8 z4 Z0 P4 c6 D  《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8 q% Q* V3 @5 Q5 f: N9 H- {6 {  z
4 `/ @2 p3 C. y  《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l, @+ Y" K: p" e1 R: Y; N4 g9 C- y

3 C; P& F7 Z* W$ w7 R  《道路以目》,《天地》第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 T+ ]2 r" _/ T/ \; w5 x
1 I. d* y: q1 K+ Q5 i5 ]5 S$ p0 L6 ?  《必也正名乎》,《杂志》第12卷4期,1944年1月,收入《流言》。
# N, g: B# Q! Z6 J6 ?6 H! B+ v% [% O
  《烬余录》,《天地》第5期,1944年2月,收入《流言》。
' q# n; }8 v: k5 l  ^& O
" X, \+ M6 }! z0 x  《谈女人》,《天地》第6期,1944年3月,收入《流言》。' z9 ^% u/ |: P. e0 [/ r
. ^5 S% B. B) k& w4 X. b- g
  《小品三则》(包括《走!走到楼上去》、《有女同车》、《爱》),《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流言》。) e+ x; f2 U$ M2 i0 C+ N* I
& |( J# L1 `0 A
  《论写作》,《杂志》第13卷1期,1944年4月,收入《张看》。; N5 n- [2 ]7 |

" Q% x$ e/ c. Q; E) @) h  《童言无忌》,《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7 N! M' I7 D" u- v
* n; F: [' f9 m' m0 D! p  《造人》,《天地》第7、8期,1944年5月,收入《流言》。. i) E( o+ W9 d3 t8 n; Z0 e
2 q5 \' N/ g! |$ `9 r5 P8 o5 D
  《打人》,《天地》第9期,1944年6月,收入《流言》。
8 ?$ \; L6 n9 T* u0 K4 C0 g0 N! @0 J( H
  《说胡萝卜》,《杂志》第13卷4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0 A5 ~, g- M( g, Z  d: ~% C9 ]  @; O6 H+ \) b( Z
  《私语》,《天地》第10期,1944年7月,收入《流言》。
; w+ X1 L0 i: {3 P5 l) u# n7 h' F
  《中国人的宗教》,《天地》第11—13期,1944年8—10月。
3 A! a! h- s3 @" x  t/ J4 [
. ~0 q% g. E9 a9 q  《诗与胡说》,《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b* ~8 k* }# m9 O; U9 m: L0 g

% C% F# d! F9 B8 \5 B/ }/ l2 C  《写什么》,《杂志》第13卷5期,1944年8月,收入《流言》。  |0 c; D( F; ^2 N5 `" R

( W7 E* Z; |# ?/ T$ u  《〈传奇〉再版序》,1944年9月。
9 |: V# l: j8 a6 M7 }* N# ~2 j
  ~" G' i4 b% z2 W  《炎樱语录》,上海《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 j# e) u  `! y4 B) \8 G! w; [0 A! W" n. j4 X1 z
  《散戏》,《小天地》第1期,1944年9月。/ M- J3 }2 h' q5 m; [' T

6 ?9 e' l2 g$ o1 m$ Z$ Z  《忘不了的画》,《杂志》第13卷6期,1944年9月,收入《流言》。
6 G0 z3 t2 x* b) n5 G" y3 G) x( O/ z: f- a
  《谈跳舞》,《天地》第14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u! G2 b7 l4 y7 Z7 O6 ?8 `: S
2 `2 B6 S5 E- Y( L* o% _- Z: F. r
  《谈音乐》,《苦竹》第1期,1944年11月,收入《流言》。
$ O0 |8 e% r1 P5 y( m
, n5 G( V: w. B2 ?# N  《自己的文章》,《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 R# ^5 e0 O  Y- {) x8 d1 t
; z7 D/ W8 K% b1 w% Z4 j
  《借银灯》 1944年12月中国科学公司初版, 收入《流言》。
/ w5 q7 D8 O  g4 n8 B3 O) p4 G9 p0 i3 x! t, @( X
  《夜营的喇叭》《银宫就学记》《存稿》《雨伞下》《谈画》(以上均收入《流言》中,发表刊物及年月不详)
4 v, Y) X% B4 F1 [
% B6 i, z. W4 L0 S+ t  《气短情长及其它》,《小天地》第4期,1945年1月。
" B: i2 N% b2 o" i  y% ?. O) |* ?9 V. n# ?0 D/ x# U2 W
  《〈卷首玉照〉及其它》,《天地》第17期,1945年2月。
  u# {9 t# O7 V: ^* g6 u7 [/ D' H$ F5 o% ^: [* c2 E2 \7 t% I
  《双声》,《天地》第18期,1945年3月。
) x8 C3 N4 X6 c! j. J0 U$ @, z* \* s% J
  《吉利》,《杂志》第15卷1期,1945年4月。
9 z7 b: J2 O3 q2 Q: w+ W* \
  l  |+ I: L4 v, i2 _8 O) l  《我看苏青》,《天地》第19期,1945年4月。7 h  e" n2 P- ^: u; D! ^

2 |5 V/ ?: z) G& r6 y  《姑姑语录》,《杂志》第15卷2期,1945年5月,收入《张看》。
7 M. t- B4 |8 I; Z' @7 ^+ A1 Z6 e) i6 S) W+ k% ]
  《中国的日夜》,收入《传奇》增订本,1947年。# U7 J" j/ Y) N% K) R7 Z
* X( q3 A: H6 [8 _
  《华丽缘》,上海《大家》月刊创刊号,1947年4月,收入《惘然记》。
6 M& O7 L1 Q4 f$ H. `' }% q, ]. R! T% i/ h0 v% o
  《有几句话同读者说》,收入《传奇》增订本。+ N) z. c* V+ v8 `, }  i, B- @
0 W; f0 g& j: n' c* Z. t, ^: [
  《〈太太万岁〉题记》,上海《大公报、戏剧与电影》1947年12月3日。6 F; q6 V% z9 ]1 {& X0 G
9 C$ ^7 T! A4 ~( f# m& L. G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自序》,1954年7月。% y# H$ F! C+ Q; v2 X
3 e. c0 U+ B9 T' C0 d
  《〈爱默森文选〉译者序》1964年。
; X2 l6 ?3 w# Q3 ?
2 y* n' E( S, y9 j- N  《忆胡适之》,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5 ?5 \. Q. o. x& a$ t0 a+ N5 M
. T7 z6 L( b4 C- c. j5 @  《谈看书》,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0 u0 w# d) R9 @* d. _

. C+ P$ H  H" q% ~7 W* E3 f  w  《谈看书后记》,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收入《张看》,1976年。
( N* Z" D" B# Y4 \4 x0 X0 T6 N3 t4 g4 v" H
  《〈红楼梦魇〉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z4 V% k0 I1 a& W: r, y9 k  [% v
! p9 X; L4 T5 O3 Z! X: k
  《〈张看〉自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5月。7 D* s4 t5 U7 t7 l2 O

2 V: E2 ~9 I: l- p+ A  《〈惘然记〉序》,台湾皇冠出版社,1983年6月。& b2 {+ g* [! P4 l; I
& ~5 @7 C3 o" f0 I. l6 v
  国语本《海上花》译后记,1983年10月1日、2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t7 c1 d# f! L7 {5 \' _; T9 d

' L# }  M; w. B. K  《〈海上花〉的几个问题》(英译本序),1984年1月3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 B6 J: I% x1 T/ r1 [7 n+ n; Z8 z- ]: }; e& I
  《表姨细姨及其他》,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
1 S- G! U9 A4 K% Q. a9 x/ \( ?# f+ J
3 P0 n2 a6 r$ Y3 C# {) O  《谈吃与画饼充饥》,台湾皇冠出版社,1988年。9 `/ [1 |0 W9 ?5 s
3 [3 u' Z+ y0 m* i8 E- n
  《“嗄?”?》,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5 Y+ x" V* K- I4 q0 k7 x6 r& n2 M; O6 ^8 w: c
  《草炉饼》,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 K& g- @3 j3 D  W
5 h4 [1 m2 ~) N& O) e; j+ w
  电影剧本/ c8 T8 P  [8 q: H. F
2 n9 J) u, D" A+ u) d
  《太太万岁》1947年。
  m0 N- w& ]% k$ a9 `5 M% S, |- H) d5 a
  《不了情》(1947年)% l* D/ c/ w7 R1 t: M" h

6 j6 j, J  |! S) {. E) M9 b) I  《哀乐中年》(1949年)3 Y0 [- f% _+ |6 V- ]! f* M
. o5 c" }2 s! k# J
  《太太万岁》
# h  p% {' K. A1 K1 ], |+ c& g- W1 R* I  M- w) c* ~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
( g& Z4 Z/ M; l/ m" n8 E' }' S* r& ?
  《情场如战场》(1957年)(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
( c; q+ b( P- R" A9 J  W2 w. S8 O
2 e8 L* J# U# x2 z0 U& l8 F  《人财两得》(1958年)
6 I) m  k" I! ~' ^. d- L( K3 q# L* \  l: O
  《桃花运》(1959年)  X+ I/ L1 ^1 {4 e* c6 h
& U5 o1 s5 b; {( A' N
  《六月新娘》(1960年)
8 i% j9 L: j/ k5 u& f
- _0 ]% G2 Z) R5 T3 L; A8 `/ L1 ]' |  《南北一家亲》(1962年)" R7 x+ U( T7 ]1 z  U% f8 U
3 r: w5 g% |8 T5 V' g, g; o
  《小儿女》(1963年)
* Z7 f8 i% A/ D9 V, a: K) j, V6 W9 k$ b8 T8 b- @1 {
  《一曲难忘》(1964年). i' B, e. }) c) c* X9 Q3 u

' o$ h& u2 M/ f$ z% C  《南北喜相逢》(1964年)
6 V' f: J; E1 q6 {% b! f9 ^( Z( W& |" O2 e: W- D
  《红楼梦》(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 u8 l% n5 g* A- s' a# R- m% t9 Y4 U! E
  《魂归离恨天》(为电懋影业公司所写,未有拍成)5 y2 {  b* A1 d/ o" W" ~

3 c0 ~5 i0 o. Y. R  学术论着" n1 `( a1 q" L/ q. ~  s  r) u6 h

$ v" w+ G4 }* c) r$ P  《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 N, s' c; U4 K) p) e* e/ W
/ W4 z9 h! B; r# z& @
  《〈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1 e% f/ _! a; v, `5 \" n# _
9 ~# F  e; S0 N* g5 m% M
  译文
# Q$ n! O9 p. a* Z/ d. b) s. x7 G" T8 y9 _8 o& ~
  《爱默生选集》. 皇冠. 1992. ISBN 9 573 306 778.
, ^, r, S; M( I8 N; j( N$ p, o7 y! {+ G6 Y7 P5 K. N
  《海上花列传》(汉译英)。( z" g/ E0 [- d
1 J8 X: H0 E  ]$ `9 U" Q& _) O: a5 U7 a1 d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
8 T2 y" H2 x( l( r
0 K+ X2 W1 j5 ~) E+ _  她的小说《色·戒》[1]被着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Vera)。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 n0 x1 m7 a$ R( ]7 W0 T8 ~2 B- h* a
2 g, n' [) c+ a5 L' \$ V; H  其他
, l1 C1 l/ o1 t) I* Z$ |0 I1 c0 T1 ?- @6 R3 ^. Y/ c
  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上海: 《新东方》杂志. 1944年7月.& y( q7 J% ]0 g, j3 s
4 u' ?9 g1 S# U; V7 k
  张爱玲. 《张看》. 台北: 皇冠文化.ISBN 9 573 305 461.
. n8 `$ f4 W. [# @1 p% X; D6 e$ D' B& I3 L5 Q$ a3 i
  张爱玲. 《对照记》. 皇冠文化.ISBN 9 789 573 310 921.
; p5 j: D! _8 F$ X& c4 u/ ~
1 o' T" H' l) K6 K2 v( X) i  张爱玲. 《余韵》. 皇冠文化. 1991.ISBN 9 789 573 305 521,ISBN 9 624 510 377." c" ]) z. R( S( M

  W6 D0 L' E- R3 [8 s1 a  张爱玲. 《回顾展 1》.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37,ISBN 9 624 510 075.1 I8 K% b& X0 ?, P$ m

3 }& ~0 h' Q- ?/ e8 l' M9 S  张爱玲. 《回顾展 2》. 皇冠. 1991.ISBN 9 573 305 445,ISBN 9 624 510 083.
2 T+ [# @+ Q* B; Q% c0 r
  K: t4 ~: g' w3 e4 y9 Y5 I  张爱玲. 《续集》. 皇冠文化. 2003.ISBN 9 573 305 518,ISBN 9 624 511 705./ P" V; F0 W; @+ m$ P# @1 W

( R- @5 M  [8 A( E% `( A  张爱玲. 《沉香》. 皇冠文化. 2005.ISBN 9 573 321 750.
( L6 i8 {5 a$ X. U( E+ }0 o/ a4 ]5 L% O6 n& ~. O  u
  张爱玲. 《小团圆》. 台北、香港/内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ISBN:9 789 573 325 208 , ISBN:9 787 530 209 981.
2 F) E) D9 M# u4 p7 i5 H2 P* n/ w% V! V+ g9 X/ E
  张爱玲. 《易经》(<The Book of Change>).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6. ISBN:9 789 573 327 097.
: t$ R4 f& c! }4 W* O+ Z2 k2 h) Y2 P- d9 j  r
  张爱玲. 《雷峰塔》(< The Fall of the Pagoda>). 台北: 皇冠文化. 2010-9. ISBN:9 789 573 327 103.
; _$ l" e2 \3 b+ ~& n3 M5 J, X. X: x8 |+ _$ s; j
  在旧上海的班驳沉香中,张爱玲永远是那第一炉香,当我们在揭开旧上海那本如花相册时,第一眼总是留给了张爱玲。泛黄的纸张,模糊的黑白印刷,一代奇女子却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倨傲的仰着头……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在那一刻迷恋上这个女子的传奇、高贵以及骄傲。5 ^) Q! s+ X6 ~" t% b7 b

, T9 E; L3 J+ @  初读张爱玲,大多都在那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是看不出什么的。只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旧上海的小资,象那杯咖啡,蔓延开来,充满整个心情;再读张爱玲,感慨于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啊……原来在她的洞察世故的冷目之后,也有此感慨!三读张爱玲,心情来自她的情感世界,在看似坚强、高傲的张爱玲背后,一个的情路坎坷,再多的高傲也只能化为无奈。于是,张爱玲精心点燃的那炉香,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熏湿了若干年后你我的眼睛,那刻的红颜沉香,竟是如此的深重。
8 Q' [- P, R1 W7 t; ?' E" {0 x/ {: A; p3 ?4 ]! H, x0 i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长袍,爬满了虱子”,尘世有多么繁华热闹,张爱玲随手轻轻一揭,却让我们看见繁华似锦的幕布后哀凉的人生荒漠。在一般的感觉里,苍凉就应该是灰蒙蒙的那种,有些恍惚,有些迷离,而她的苍凉偏不如此,五光十色的,温暖的,舒适的,竟是那抹化不开的香。
0 [5 a" ]! U: f% z2 J5 G
9 s% @' I. n. Z, m+ l) T  5.阮玲玉
( M! n2 _0 A" Y
) A9 k/ R. ^/ [& h. G  阮玲玉(1910.4.26—1935.3.8),中国无声电影时期着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由于父亲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时期随母亲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供她上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是中国默片时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之一,被认为代表了早期中国演员的演技最高水准。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不堪舆论诽谤的阮玲玉心力交瘁,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5 p' A$ F, \3 A2 q' j# ~1 K

7 t" b( i8 P4 Y, ^0 l8 N  阮玲玉的父亲在她6岁时病故,她与母亲俩人相依为命,在上海崇德女子中学(今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就读。1926年(16岁)时,经张慧冲介绍,考入明星影片公司,开始其电影艺术生涯,主演《挂名夫妻》等5部电影。1928年转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主演《情欲宝鉴》等6部电影。1930年转入黎民伟、罗明佑创办的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野草闲花》(饰演卖花女)一举成名,奠定她在影坛的地位,一生共主演29部电影。 阮玲玉相继在“明星”、“大中华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爱情、婚姻方面屡遭不幸的少女或娇媚泼辣的风流女子。1930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该公司创业作《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 ]3 }0 l. f) H8 C$ e
: V! }# _# r7 j: p, X7 K4 w( M
  阮玲玉的作品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明星、大中华百合时期)多主演通俗社会片,甚至神怪片,饰演低下阶层的堕落女性,如妓女一类人物;或者是在旧社会受欺压而不反抗的弱女子。后期(联华时期)受新兴电影运动(又称左翼电影运动)影响,表演风格有所转变,转折点是在卜万苍导演的《三个摩登女性》中饰演对旧社会觉悟的女工周淑贞。其后主演的作品如《香雪海》(饰演农村妇女、尼姑)、《小玩意》(饰演抗日的农村手工艺人)、《神女》(饰演妓女)、《再会吧,上海》(饰演女教师)等,演活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女性形象。阮玲玉之于中国影坛的贡献被一些人比喻为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之于美国好莱坞。
- S  p1 f( \' b4 R6 G. f5 s0 j+ S8 {4 E* B
  阮玲玉端庄大方,清丽脱俗。对待表演艺术,她勤奋刻苦,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够准确地体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觉,并用适当的眼神、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准确的内心感应力和形体表现力结合得又非常自然,显示出她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功力。* ~4 O+ x! s. [! Y+ H/ x  b

0 Z* f$ _- F' ]  她在《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归来》、《再会吧,上海》、《香雪海》、《神女》、《新女性》、《国风》等一系列影片中担任主角,在这批暴露社会黑暗,表现下层劳苦群众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种饱受苦难的中国妇女形象。
) n5 g  ?8 p, [& v" m* c2 n. w$ X' \5 n( Z" d& B3 ?( Y, Y4 q, M2 c
  这些形象中,有女工、村妇、教员、舞女、妓女、艺人、作家等。人物大多身世悲惨,经历坎坷,屡遭磨难而一直奋斗不息,虽然最终都是以自杀、出家、入狱、惨死为结局,但都能保持善良正直的天性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其中,《神女》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她以精湛的演技,把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与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奇迹般地融合为一体,出神入化,令人心灵为之震动。* F4 a" h& o; ?3 O$ |0 |0 Z, ^
& C( \7 r: r) \- r
  隔岸凝望,属于岸那边的旧上海的浮华虽说已迷人眼,但浮华背后却是种莫明的痛。那种忧伤的心情味道,我们隔了时光的海寄给了阮玲玉,一个旧上海悲剧女王的戏梦人生。, a/ M2 u' ?1 Z( t3 G" V' g7 d

! v, N  w  ^7 c" V# X  影片《阮玲玉》为我们呈现了陆离的旧上海风貌,以及阮玲玉的传奇一生。张曼玉的袅娜和颓废的华丽真实地把那颗70年前的香魂交到了我们的手上,穿越岁月的沉淀,张曼玉打开了属于阮玲玉的那炉沉香。8 g  @* w3 U3 Y7 N+ q1 e) P* I

1 \. b- t$ o" L  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人,虽然她没有在银幕上说过一句话,这个“默片时代”的女王,只用肢体和眼神就为我们传递了窒息的风情。7 A0 w  G3 ]) F. V
2 q; [3 K0 r  s* @0 g: H
  1926年,迫于生计的阮玲玉出任影片《挂名夫妻》女主角,一举成名。1929年,阮玲玉主演影片《故都春梦》,扮演妓女燕燕获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坛的地位。阮玲玉表演艺术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她先后主演了《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神女》、《新女性》等很有影响的影片……阮玲玉演技具有丰富的激情又不失纯真、强烈而又细腻熟练、朴素而自然,丝毫没有雕凿的痕迹,于是,中国“葛丽泰·嘉宝”的美誉不胫而走。
) j" s. `7 s6 X! K7 D
) P" j1 Y- ]2 Q4 \  然而纤弱、敏感的红颜终归薄命,这位站在中国女演员演技巅峰的女星,却在情感道路上一路坎坷,于是,她在留下“人言可畏”的感慨后,自己结束了她精彩而又无奈的一生,一代红颜香消玉陨。
/ H; o5 a/ u' Z
/ B, ?$ r3 o; E) s
1 J3 l$ ?7 _1 w  i! c(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