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是一个开放性的朝代,这个朝代君臣、君民可以不分等级地共同参加节日盛大活动。男女界限也不十分严格,男尊女卑的思想和男女授受不亲等等道统观念尚不像后世那样深。唐朝女子可以成群结队自由到街上观灯,还可以骑着高头大马在马路通衢招摇过市。男女地位方面的开放,表现在女子婚姻束缚较少,对处女贞操还并不太重视,就是妇女再嫁,也相当自由。这样一种包容的文化氛围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节令习俗的丰富多彩。' q- M. }5 T/ X
+ h) k% J2 X0 N$ o4 \ 一、唐代节令4 ]) |, z4 Z+ [, b, i( Z
% J3 B8 J0 D7 s3 H" T% G: u
节令种类包括:元旦、立春、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五、朝节、三伏节、七夕、中元、千秋节、中秋、重阳、冬至、腊日、岁除、大酺、三长斋等,其中绝大部分节令是承袭前代,而中和节、千秋节则首先出现于唐代。隋唐五代的节令为后世节令种类奠定了基础,宋元以后的节令基本沿袭隋唐而较少变化。) M$ C0 j2 N% n* \9 }1 c
( r+ {2 } i! y) L1 P: U/ b* T 二、节令习俗的变革
$ O, s( N+ r9 U+ ^. _ e3 n2 o% d
+ a# v8 E8 \" v+ ~& @* n. V) l 1.特性变化7 T% {( ]& v" T5 T/ F. ]; j
! B2 s! @7 t/ M 隋唐节令的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自汉魏以来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符其实的佳节良辰。随着这一特性的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击鼓驱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成为一种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上巳节的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消遣。, J6 h( O2 Q! o
! q$ `$ w& u3 ?$ R3 H4 H/ I8 {* g
2.新的风俗7 }. T$ \; T5 B
: \( k7 V0 t/ | 唐代产生出许多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在节令风俗中,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斗鸡、斗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内容绚丽多彩。这些娱乐活动在不同季节、不同的节日中进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极大地增加了当时节令习俗中的娱乐性因素。2 ?' K( l- Y/ f9 A1 }6 }! `3 }
+ r2 Z$ P; L, W; w- |
三、具有代表性的变革或新新事物
' b% V, S! K7 _ t/ D- d% I! y. p2 S0 t
# p# t5 `1 t; g) p- {% [ 将元宵赏灯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就变成了礼俗。在隋唐两朝的礼典中,元旦时举行迎春、迎神之仪,社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节的庆典,改换年号,册立太子,公主出嫁及吉兆等国家大喜庆,举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礼俗。) I' h/ s2 b, V7 }- p
, T) U7 s; |# n Q
1.新的传说
: S! f" I6 q) g' \; ]& c* |* M1 Z, ^/ q! S% H2 |
唐代出现了钟馗捉鬼的传说故事,并迅速在民间广泛传播,于是到晚唐五代时,滑稽有趣的钟馗取代了汉魏时的凶神神荼、郁垒,成为家家户户驱鬼避邪的门神。钟馗从唐代确立门神地位,经过几百年,至宋代才广泛流传开来。再如,起源于自然崇拜的拜月习俗,演变为赏月、玩月等娱乐活动。人们仰望皓洁的月亮,产生出无穷的憧憬和遐想,于是便产生了吴刚砍桂树、唐玄宗夜游月宫等美丽的传说。% a8 J6 l& V) X, g4 _4 M
% { h5 \+ [' e8 U! v% L+ M
2.春联
! {6 h* o% z+ H% F! V$ b2 [/ e1 R* s% ~! O* u
在莫高窟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春联,唐代敦煌春联,又名对联、楹联、门对。比孟昶写春联早240年。这样,我们可以说敦煌春联是迄今为止,得以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春联。6 n" X% T$ N3 R
% V9 H8 v& }; Y7 y- x
3.中和节3 C- L7 p) o- b9 O1 ^8 v1 A# A! L7 w
3 P9 U! c! m3 s: f' I
农历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代中叶时才出现的节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又称龙抬头。三令节改由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和九月九日重阳节组成。8 n' q% j4 Z- O5 ]5 v0 N* q
' f# h& C9 n7 A) O3 `+ I, P
每逢中和节,朝廷里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百官进献农书,负责管理农田水利事务的司农寺进献穜稑(禾名),以表示务农之意。而皇帝则要举行耕种仪式,并象征性地赐给人民百谷果实,以示劝民努力从事耕织。中和节实为祈求农作物丰收的节日。
' |$ B( \% F( i/ m0 }
( Y/ d2 u- b$ \$ Z; a' v- ~ 4.清明扫墓
! d/ g4 f% X. K+ F, @0 H, c6 _: C: J5 ~% O8 ]: N) a
皇帝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示皇恩浩荡。还常派宦官(中使)用蜡烛将新火送到外地赐给地方官,以示勉励和恩宠。得到新火的官员用柳条接得中使传来的新火,插在门前,以炫耀于人。后来人们争相仿效,相沿成俗,每逢寒食、清明,便在家门前插有杨柳枝条。, e* q: ~) y$ ?% M9 X8 D ^. Z
: T0 ^- q/ S! K& q6 H% R4 u$ e. `
扫墓祭坟是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活动。虽然这种扫墓风俗起源甚早,但在清明节时进行扫墓则开始于唐代。唐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已逐渐合二为一,在这两个节日都有扫墓的活动,到宋代时,扫墓主要在清明节里进行。
& X q! ^0 P/ a
+ k( n2 J" l" U% N3 B# c 5.烧纸钱5 a) c2 Z e/ y4 ] u- V! c" x: y
v1 F2 q g' P& K0 ]4 { 当时扫墓已有制纸钱和烧纸钱的习俗,这种纸钱是特制的,又叫冥钱或瘗钱,是送给鬼神或死人在冥世间使用的。先秦时代多用实际流通的帛布,到汉代则用按流通钱币铸制的瘗钱,到唐代才开始有剪纸为钱的习俗。; {+ e' b& \0 {7 @1 U
# k5 P0 `9 ?3 a/ E% I$ N
唐代出现的烧纸钱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清明扫墓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纸钱风俗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事死如生的观念。
% Y& q& R" b" f# F5 T( _+ H, x& ~5 e) C ]: X2 n
6.千秋节- V! N7 ]$ O/ s+ x
$ [% B, t- g- P 中国帝王以生日为节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名千秋节取千秋万代之意。每逢皇帝生日,全国休假三日,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朝野同欢。唐玄宗始置的帝王生日节对后代影响很大。宋代皇帝及一部分掌权参政的皇太后都将生日命名为某某节。明清两朝,皇帝、皇太后生日统统叫圣寿节或万寿节,皇后、皇太子生日则称千秋节,不再单起节日名称。
& O! K5 y) r. |) t0 P7 |
; `) l0 d) u) N; Y) O3 v* O- n 7.守岁燃香) Q: g: o$ p; ?/ V4 S
. @% G+ V# U5 l. @
当时最受人重视的当属守岁习俗。宫廷中的守岁活动极尽奢华,据说隋炀帝时,每逢除夕夜,就要在皇宫燃起巨大的篝火,所用的木材都是名贵的沉香和檀木,一夜就烧去200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唐代也是燃巨烛,燎沉檀,荧煌如昼.宫殿内大摆宴席,皇帝王妃公主一同观看千余人表演的傩戏。一些侍臣幕僚纷纷应制作诗,赞颂君主圣明,天下太平。
. v7 i7 p) B3 I# ?# G R' N4 }( v5 U2 B+ l! |" w- c" k
8.元宵观灯3 V+ w6 x: v% K/ Y8 ~
7 Z' s3 \1 F- H5 y, q7 y
元宵,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是古代祭祀太一的节日。在汉代,元宵祭祀已有燃灯之俗。到隋唐时代发展成娱乐性的元宵观灯。隋朝初年,每逢正月十五夜,京城和各州县,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 V1 J, v6 j6 q
4 S* o4 ~! S# c/ M# p' M1 j3 Q, N$ q 根据唐代政府规定,元宵节期间,取消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金吾开禁,让市民上街观灯,纵情欢乐。
/ y! w9 P# ^6 k q( P% t& j2 F) p% c: z" v5 ?
唐代元宵节是一项全民性活动,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上街观灯。$ X+ n, J& ~4 {, n; P& b2 o3 r
( s5 r# B" `: p" q" ~ 隋唐时的彩灯花样繁多,制作豪华精致。有灯轮、灯树、灯楼、走马灯等。灯轮本是佛会灯具的形式,即所谓 法王轮 ,用锦绮、金玉作装饰,上燃无数盏灯。
) X; N! \) }* `/ ]3 e! ]4 g1 \' x$ q* L: _; F2 `
9.端午竞渡
6 b, g" |$ T5 B+ C2 Y/ e8 @ I$ h+ ~" b
就是在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开展的划船比赛。唐代竞渡,比起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唐代竞渡用的船,装饰华丽,在船首建起龙头,在船后竖起龙尾,船的两侧刻画龙纹,装扮成一条昂首翘尾的巨龙,人们称之为龙舟。这样的龙舟,自唐以后,一直沿用到今天。
+ l: P. E/ l& C% n; E
m& {5 ]% e m+ v3 S: G 10.登高赏菊
$ P- H& d, j+ {& x/ V9 ?9 ?# |$ P
* q% ~3 o' ^4 v. f+ n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又叫重阳,是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日。重阳正式定为节日是在唐代。前面已叙,唐德宗下诏以九月九日重阳节为 三令节 之一。每逢重阳节,百官休沐,皇帝赐宴曲江池,人们纷纷佩茱萸,登高游玩,或聚会宴享,观赏菊花。
8 b% L- D& F6 y+ [. u
1 y4 |9 _% [3 o4 D9 {) t$ D 唐代登高、赏菊风气之盛,为历代所罕见。汉魏时代以躲避邪恶为目的的登高活动,这时已经变成一种健身、游玩的娱乐活动,重阳节时,唐代帝王都要到慈恩寺大雁塔,或渭水边上的临渭亭登高宴会。唐代简直是无菊无酒不重阳,唐代重阳节不是一天,而是两天。1 x$ p d8 U" {
. R! M6 [# h- M$ E1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