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贵妃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朝中官员,无论将相大臣,凡见到贵妃必须行跪拜礼,话说一个杯子又怎能左右得了贵妃呢?你会不会心生好奇,也想前往见识一下这个神奇的杯子呢?
& v3 z, G$ x$ ^! ^# k
( \* B0 h- I7 r 那神奇杯子如今就陈列在耀州窑博物馆。古代名窑之一的耀州窑便是出自此处,其代表作刻花青瓷更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称。
- X8 Q& C5 l. ~1 S, L" s
+ ^8 S' Q" X2 k5 q$ C0 D 公道杯的来由
' i+ _ t+ R; h5 w' y1 Q' D. Q( F2 _6 F% G* B1 b+ a% U
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杯子的确有些特别,像是御用之物,杯中央立有一个龙头的青瓷酒杯,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公道杯”。工作人员讲解说,古时人们曾用公道杯对付贪酒者,斟酒如超过高度,则会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为公道,盛酒时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之酒便会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由此得名 “公道杯”。+ {% A. h) b1 P$ Z) B; \8 {, e
( M4 b% b5 _) p3 U; Q+ z/ R 公道杯真有如此灵性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何?原来杯子体内有一个空心瓷管,管下通着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当于龙颔。头体下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实际是物理学上的虹吸原理。, _+ o/ d* E9 r+ G" U$ u5 M
) }* c3 a3 E" Z) Z+ _1 r
公道杯与杨贵妃的渊源
9 ?6 [, s" f, m7 d) x# G
9 k$ X; E) N1 r7 ]2 q 有意思,古人的智慧无可估量。公道杯虽是耀州窑的杰出代表作,但这瓷器又如何左右了杨贵妃呢?工作人员说:有这样一个典故。
" j7 X8 E% B& Q( K; M: G. N
+ P9 }8 z: F, a# B7 W 这还要从杨玉环成为寿王妃的那一刻说起。% \$ l+ R& E6 H E4 X8 `
7 w6 P0 v6 P2 t5 N0 p1 c 17岁的杨玉环与寿王大婚之日,唐明皇赠公道杯并问杨玉环可知用意?公道杯,注水,浅,则滴水不漏,满,则水流殆尽。杨玉环便答曰:“父皇赐此杯,是教导我们,凡事要适度,不可过贪,否则将一无所得。”唐明皇含笑点首。杨玉环的聪慧从此便给唐明皇留下了深刻印象。
$ z7 ]9 J( X8 N: {- W! e. |8 P7 `, [6 {' d( q: y5 a& x o W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后来唐明皇对这位美丽温存的儿媳妇是一见钟情,煞费一番周折,10年后唐明皇终于如愿以偿,得到倾国倾城的杨玉环,更是直接纳为贵妃。从此,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忘年之恋让老皇帝青春焕发,两人双双跪在华清宫长生殿,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如此刻骨铭心的爱情,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生离死别的故事。$ F& G7 O( M `* }# Z9 a
8 k+ `4 t2 v* j 当时宫中称杨贵妃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渐渐杨玉环不满足于贵妃之位而一心想当皇后,唐明皇于是有所顾忌。9 X: x0 d6 Q0 T
7 x X0 {+ z2 K, \- p 一来老皇帝对杨玉环曾经是自己儿媳妇寿王妃这一点有所顾虑。二来他跟杨玉环的结合,主要是文艺兴趣的相投,并没有要她“母仪天下”的想法。三是杨玉环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此外,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7 K2 c" u9 D" f2 y: m( ?" Q* z- P
* b; K; H: _6 A3 M 老皇帝又不能直接驳贵妃面子,这事可让老皇帝犯了一阵愁。后来用心良苦老皇帝再赐杨贵妃“公道杯”,他希望能通过当年的寓意来感化她,打消她想当皇后的念头。
( T c2 Y$ [& H. o& ~+ b! b7 i* p5 o! m: q U8 c' Q# Y# f4 p& C. b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明白她想事、做事不能过分,喝酒时可尽兴但不能贪杯,得宠时不能忘形,因此也没有反复要求老皇帝立自己为皇后。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 f d2 y s3 _( l. S) ~
& y3 K* T: m* l# p
哈哈,一个小杯子果真左右了杨贵妃,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有待考证,但公道杯“满招损,谦受益”的寓意却很真实的流传下来。
# k$ C1 v( p# `! }3 E: p6 l+ A7 Y4 m1 K$ Q5 z! a3 U d
“知足者酒存,贪心者酒尽”,世人办事处世必须讲究公道,不可贪得无厌。公道杯赋于人们的千古事理在于当今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提倡经营诚信,提倡务实谦让、公平合理,提倡社会美德具有深厚的哲理和现实意义。
7 w& @: C6 `7 t* ^& s. L6 f$ E% N5 p
8 U+ J+ k! c# j2 x' r) C8 {
: n6 Y1 J! D$ w( e7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