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物品器具 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0
回复
51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6 1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祖先早有漱口、刷牙的习惯,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人乌尔城邦的国王墓穴中就曾发现过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牙棒,一支能用上两个星期。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人们用动物骨灰做牙粉,清理口腔,现在还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盐水、细砂、树枝来清理牙齿。阿拉伯人现在还从一种叫Arak的树上取下树枝,将一端捣碎,做成刷状,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称之为Miswak,是一种天然牙刷,据科学家分析,这种树枝含氟及皂素,可预防蛀牙,并有止痛作用。
+ B' @0 F  z& |! a% [* Q3 C# K  _3 o
  用树枝刷牙的起源. c% L, r) y: O! \* D, V  X

7 |- J/ r$ Q  ~5 X  牙刷首先在中东穆斯林世界里首先得到使用的,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600年开始推广牙刷的使用。刷牙和流动水淋浴都是阿拉伯-伊斯兰的首创,现在证明确实流动水沐浴好过浴缸的卫生性,而刷牙是阿拉伯有种树枝中间有可产生泡沫的树,拨开皮就当牙刷了,这是在公元前的事了。穆斯林把“用树枝刷牙”作为圣人的四大美德之一,他们每天5次祈祷前都要照例用剔牙杖将牙齿清理得干干净净。而且在清真寺或穆斯林家里,每个人是两条毛巾,分别是净下的和洗脸、洗澡的。) L# c4 M  g/ v5 `) N7 |% Z4 b# ?
1 X( D: z+ C* z# _# a
  使用时把剔牙杖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中间,一边剔牙一边咀嚼树枝。据说这种独特的姿势可以确保卫生,并且能方便地清理每处牙缝,而无需像牙刷一样整排摩擦,因此尽管牙刷已经很容易买到,但相当多的当地人仍偏好到药店购买传统的剔牙杖。有些沙特人甚至把它当礼物送给外宾。
* @1 F% L. Y! M7 y
2 u) v, }1 n. q1 t: s  可不要以为他们一天只刷5次牙,许多人随身带着一大把剔牙杖,一有时间就拿出一根刷个不停。他们对剔牙杖钟爱无比,许多人干脆用细绳将最喜欢的剔牙杖挂在脖子上满街跑。  t$ r; b7 \; w: Y4 y3 o
9 y6 }! ?; O/ R) ]& q" T
  也别以为只有买不起牙刷的人才这样做。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风光的时候同样如此,他后来被美军抓获关进监狱,仍要求每天有一把剔牙杖使用。剔牙杖也有级别之分,寻常人家是将随手采的树枝加工而成,有条件的人则选用橄榄树枝,不但清香,而且汁液有防腐功能;剔牙杖中的极品,是用“ZAMZAM水”浸泡后的橄榄树枝,因为这种水是从麦加城穆罕默德墓地旁的水井中汲取的,自然身价百倍。树枝刷牙的习惯后来随着穆斯林商人的驼队被带到非洲各地。当然,由于气候和树种不同,他们所用的树枝也五花八门。多哥人用的“阿洛”树枝非常松软,用牙轻轻一咬就绽开,可以像真牙刷那样刷牙;刚果人的剔牙杖则是用灌木树根制成,可以让嘴唇红润;而坦桑尼亚人的树枝,能产生满口香气和泡沫,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薄荷香油和皂质成分,因此这种树也得名“牙刷树”。牙刷树主要分别在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此外,非洲西部的热带森林和刚果、坦桑尼亚等地也有分布。. s' A9 K( W8 F! Z8 Z7 i" D
( @) C9 X3 {& ]. Y/ |# X* w
  巴基斯坦山里人用树枝刷牙
+ v9 K7 r% H( B8 s
* @) T# _, E+ {4 R( m, y: }* x' U  不久前,记者到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山区采访。中午,我们一行数人在一小店饱餐山间野味后,当地向导法扎尔随意从路边的杏树上摘下一小根树枝,然后慢条斯理地伸进嘴里搅和起来。我们还以为他刚才吃山鸡时塞了牙缝,于是连忙找老板要牙签,没想到法扎尔和老板一同大笑起来。" [$ b1 e+ [4 C1 r' q. n" C
8 `0 w0 T7 g5 \: E. ~! b* n
  “这是我们巴基斯坦山里人惯用的刷牙工具。”法扎尔介绍说,巴基斯坦北部山区能够用来刷牙的树有好几种,包括杏树、核桃树等等,其中效果最佳的是一种在当地语言中叫做“莫萨克”的树。研究发现,当地的地下水中富含一种特别的化学物质,树木等植物的根茎通过汲取地下水中的这些物质,使树枝的汁液具有保健牙齿的功能,长期用它来清洁牙齿可以预防蛀牙、溃疡、牙结石等多种口腔疾病。
, {' o* L! b" X0 d$ v# ^$ b( c* C
5 I9 g0 R" ~. N# V1 Q( T  在采访途中,我们不时遇到小贩在路边推着小车出售小捆莫萨克树皮或者木条,木条的一侧挖出一个半圆凹槽。当地人在使用这种“树枝牙刷”时,先将其放在嘴里咀嚼,将凹槽内的部分嚼成纤维状,然后用这些纤维摩擦牙齿,以去除牙菌斑及牙缝间的残渣,还可以用木条的尖端来剔除牙垢。% f+ L/ G! e5 G8 @

7 x& x' O$ F* P  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我们还发现,许多当地人的嘴唇呈淡黄色,这也与使用树枝刷牙有关,因为山杏、核桃等树的汁液都是黄颜色的,长年累月用其刷牙便使嘴唇也变成了黄色。据说,古代巴基斯坦妇女还拿它当唇膏。
8 \% F4 m' E1 }- s  `2 x, c4 k6 l# q) t! p/ X
  拥有健康洁白的牙齿,是从古至今许多人的追求。奥地利最漂亮的茜茜公主一辈子都为牙齿不白而苦恼。为了掩饰这个缺陷,她从来都没开口大笑过,连讲话都很少。茜茜公主专断的婆婆哈勃斯堡王朝的索菲王后也对此不满,她曾让茜茜公主“找把牙刷,好好刷刷自己的牙”。不过,在那个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牙刷还没有被发明出来。7 }7 S8 }# v+ E, Y" R

9 s9 q2 {8 a* r: @; p6 Q% f+ q& k  柳枝揩齿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驱. D$ O. o% v# s8 F6 o* }

6 ?, u# I/ d3 l  G' ?7 F3 f  中国其实是世界上最早重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牙齿疾病的国家。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远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会,古人就对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详尽的记录。但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把牙齿患病的原因统统归于鬼神所起的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来防治牙齿疾病了。% B- h: m, ?' _3 V! [
5 k: l' R7 O1 }) t4 \
  进入封建社会,一些医生明确指出:受了风和吃了东西后不漱口,是引起龋牙的原因。于是,从公元2000多年前起,中国人就有了漱口的习惯。如《礼记》中就有:“鸡初鸣,碱畲漱”的记载。不过,单凭漱口是不能将牙齿上的污垢、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因此,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齿来清洁牙齿。人们将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状,然后蘸药水来揩齿。到了宋代,有人主张每天至少要揩齿两次,早晚各一次。
0 [- J$ b$ x8 U( |( V8 N9 f
2 q4 @, e$ D2 A2 s6 D  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芳度叉头圣图》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和尚,为了清洁牙齿,正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的水瓶,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齿。这说明,至少在唐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揩齿这种卫生习惯。" z$ f+ W, C! [1 J

! D1 ?4 q8 B8 H0 c! ?% b. w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2 W- B% Y% C- `& j5 x' f9 ]% ]' b% _( O# Q, E6 m
  描述:3885199103537424324[1].jpg5 C7 @* U5 {/ H# I: c: D/ }

0 y- h  ?8 N: N( @& E  唐代时的牙刷
% W2 @1 ?) `0 N6 S6 `
( e3 V9 A# g) C- a  P, N  唐代开始,人们用柳枝做成刷,蘸药水揩齿。唐医王焘在《外台秘要》描述以升麻、白芷、沉香等为药,碾碎成散,将杨柳枝头咬扁,点药擦洗牙齿,这就是早期牙刷、牙膏的雏形。
4 c1 H0 i. `; q' p# I1 G% E: C8 {& p6 S  N; \
  唐代的牙刷是怎么做的呢?
( O1 O8 m% p5 Y, k3 a
: {3 K! Y1 W4 d3 c  t  n  1)多选用牛骨做柄,筒子骨买回后,要先去掉两头的骨节,然后将中间直通的部分劈成片,劈骨头就要用到一般人都很陌生的工具锛。) z5 r6 D0 @( `! X, Q7 T
4 S6 n. K* O8 H* c7 o, v
  2) 劈好的骨头进行防腐处理,用的是淘米水,要泡好几天。1 m1 x% w% C, x  e! C5 v' q
9 s) O' V: w7 @6 A- t
  3) 泡好的骨片,还要用麻衣锉锉平,再放到放了黄藤芯的木桶中。手摇木桶,用黄藤芯和骨片之间的摩擦进行抛光。
, B7 V; n1 t0 Y) r5 m( c! i/ T% k. m, v; Y4 X3 J
  4) 此后骨片上还要钻上22—66个不等的孔,制作牙刷,最精巧的地方就在这里。& X8 Z0 v; W" `  l: _1 V4 ^6 z2 K- P

/ e# T' [8 \  C& M" e5 R  5) 然后是穿猪鬃。
4 u8 R3 g" p/ y0 q" X$ r
+ R( P9 h2 @, l5 N+ N- p2 ~  6) 最后一道工序则是将牙刷烘干,用硫磺熏,消毒。
1 G4 f9 p  f* R' m3 T1 e3 `5 Y* m; s2 a7 S
  中国牙刷博物馆所藏的唐代牙刷,以猪鬃做成。
! [( D! `& t. S  `# U  F! l5 ]% y5 w4 H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x3 G: C% a$ e/ F% s
5 x4 o; r; |3 o3 i! S2 r6 O
  描述:res05_attpic_brief[1].jpg
8 g% |* u0 X& ^6 M( `* m/ j1 u" O/ d0 P
  平民的牙刷是这个样子的,将杨枝嚼成这样来刷牙兼刮舌,习俗当来自于佛教5 N8 c! M1 k( Z4 n# [, K

* v  {! }! C+ y! a4 Y$ k6 v! \& l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 s  p/ b* v4 S& [+ Q, B& L
4 g3 d' t! I9 W* X3 {# \  r3 n  描述:3352648447601595622[1].jpg  X/ p2 l4 W8 i4 W$ I9 \! r# W
" `' {- q& e2 X
  宋代时期* ~4 v$ L4 I9 M

/ I( A- [  c  Y* U3 R  在宋代时期,已有了类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药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来漱口。如果怕清洗不干净,便用手指代替现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说的杨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齿。人们主张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两次,正式有牙刷一词,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 r2 ~3 W$ D2 v2 V( j. v

6 g8 c" h: o; @' n+ @  从古书记载来看,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 z8 `8 i, q1 L& z8 j7 Y: T
6 h- l' F+ k$ j( L' z  w' ~
  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也有青盐用布或者手指,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这些蘸了,擦牙齿,然后用清水漱口。
9 K" M- P& T0 T% _+ V/ [, x9 L1 m4 B+ z+ E! J! e& c3 t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 z' O# f8 ~5 l; ?5 _: r, Y( S- s. B( i" t/ Y* `* c' S! W1 z
  描述:1199078365324_000[1].jpg
- M2 \" `8 B& D; k9 Y1 C+ v$ @  P
; G+ H' [: w9 K5 C( N: {  成都中药博物馆展出宋代的牙刷堪称医史文物珍品。这把竹柄牙刷距今已经1000年了,牙刷头部所植的毛束由于时间较长而消失了。; x/ t8 O, L1 g

1 x/ e, y' `" F" S5 |5 G" b  植毛部有十二个植毛孔,分为两排,每排有六个孔眼,牙刷柄是圆形,植毛部的柄是扁平长方形,与现代牙刷极相似。
' H' p5 [% K7 N4 ~1 V! X1 R
+ M6 n/ v+ k" ~+ S5 I- V9 O# \  元代
& w1 c) h1 m3 g( S! T0 _8 J* _
5 i8 I7 R. Y; L* @" m  到了元代,一般人用柳枝当做牙刷,参合中草药制成的揩齿粉末刷牙。郭珏在《静思集》中有“短簪削成玳瑁轻,冰丝缀锁银鬃密”之句,说明了在元代,牙刷已经相当普及,当时的牙刷柄不会很长,牙刷形态有如玳瑁,刷毛所用鬃毛经过了精致处理,有了现代牙刷的原形。
3 W* E* L" V% d$ U: g$ ~" I7 X2 l# t" B8 x0 m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g! G4 f# i# _, e. t: [) W: ~9 S) d

/ `6 g) y- f# q; O  描述:4832643875145365312[1].jpg2 P% ~6 ~2 K0 ^

6 c5 b5 J2 G1 f' N  1490年,中国制造的牙刷其清洁面垂直于刷柄,用从西伯利亚野猪肩胛部位割下的毛,植入竹柄上制成。当时的欧洲还处于用手指或亚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阶段。可见中国制造牙刷的工艺当时在世界上是非常发达的。直到清代,一名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牙刷大为惊奇,并将样本和制作工艺带回欧洲。欧洲人对牙刷进行改良,他们将牛骨雕刻出坚固的刷杆,在尾端钻孔,将猪毛用细丝固定,成了与现代牙刷最为接近的古代牙刷。
. q1 i% N5 J; u& H2 M
1 c& f  r) H* _: x# Q( x5 |3 \9 X9 b  '700')this.width='700';" title="牙刷的起源、发明、变化">
) D. C) j& J/ \5 l" I) y1 z. g& f) V7 m9 ~- q  {' R5 s
  描述:001ec949f8470b07524c1e[1].jpg: P+ W  Y0 |. T; P

/ v3 W0 l. B" I! J) H+ f  牙刷头,从布到猪鬃再到尼龙5 }$ K4 _5 N+ Q+ z9 C0 i: W' f3 n

; _8 B9 M: I1 V) }! T; z  在欧美国家的历史中,最早的牙刷是布头。曾有记载,古代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劝告当时的帝王亚历山大用布头擦洗牙齿,防止牙病。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也曾经用布头来清洁口腔。
% n9 G) N$ n" w4 p1 \- o0 f+ e' y8 \! Q. X, Y  @
  真正接近现代牙刷形状的刷牙工具是1870年左右的英国人发明的。英国人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不管用,便想出一个新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监狱看守要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历史上第一把近代意义的牙刷就诞生了。出狱后,阿迪斯开办工厂生产牙刷。直到今天,他的后人还继承经营着祖辈留下的产业。# p3 Q) r, j# L6 o# z/ Q1 E" O

( H$ \3 G1 I7 Y4 d9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本用来制作牙刷柄的骨头被军队买去生产肥皂,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材料。20世纪20年代,西方牙科医师发明了毛束间隙宽、毛面平齐、直柄、用天然鬃毛制成的牙刷。1930年,日本侵华战争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战乱,导致猪毛进出口贸易停止。此时美国人发明了尼龙,它能够更方便地生产出结实、规整的细毛刷头。这和刚硬、易脱落、不易晾干的旧式刷毛相比,是很大的进步。2 J; k- n' u, m" Q! R
# X: G6 d6 x' d1 t' Y9 g
  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牙刷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以万计被征召到战场上的各国士兵需要遵守统一的卫生规范。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将这些习惯也带回了那里。1948年有人提出了软尼龙设计的牙刷,尼龙丝较细软,直径0.17毫米,毛面平齐,毛束3行,每行6组,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所谓“多束软尼龙牙刷”,毛束更密,排成3—4行,每行12束,这成为以后牙刷最常见的形态之一。4 Z3 G/ J4 s# u* q5 K& ~7 Z

. x! g% y; O. k$ R, A8 R' v  佛经里的刷牙故事及其他
7 C9 ~1 r" y% c  X7 u3 u4 M, j# v
3 d2 y4 I' V4 _  佛言:应嚼杨枝6 S/ `( b+ o& z9 h) @6 H

* Y9 x0 j! e! v+ x7 I7 L  慧眼慈悲降梵天,杨枝净水洒三千。
; ^8 ?* m8 f; F1 {* t' R
9 O4 r% J9 m& H  万般劫难都销尽,一步人间一白莲。
% ~- b5 c7 v3 f5 s) L5 ^5 {( f6 y9 b# H1 t, {4 k1 [
  在民间,手持杨枝及净瓶的观音形象广为流传。《西游记》里,观音菩萨曾用杨柳枝加净瓶水,救活了五庄观的人参果树,扑灭了赛太岁紫金铃放出的山火,还用杨柳枝加净瓶水,收服了红孩儿。此外,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就是观音给的三个杨柳叶儿,令悟空受用不尽。这些故事,分别象征了杨枝净水的救生、护佑、除害和降伏之义,杨枝俨然是洒露淋水、起死回生的神异之物。然而,这或许是个天大的误会,因为杨枝在佛教中的作用最早可能是用来刷牙的。
$ b0 b5 ~4 C! M+ X: T: G- P5 h
$ b1 c% M3 B7 Q9 g1 a: B) X  在原始佛教时期,杨枝是比丘(梵文 bhiks!u、bhiks!uka,俗称和尚)所应该随身携带的十八般兵器(十八物,即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梵网经》卷下云︰“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之一。
' G4 ], V( O8 P% o
& _7 L, c% h# ]" D5 @' J  刘宋景平元年(423)罽宾(今阿富汗)律师佛陀什和竺道生等共译的《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五分律》)卷二十六载:' A: v6 H/ E  g+ C

) I3 w. _3 z4 G0 T) R  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 g% p1 {$ a4 a

* N8 K1 G6 {( v6 q3 o) ~# o8 W  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
6 ^1 a9 P. n: W- D6 O% ^+ L# ~. j0 V% A; r- A' `4 }/ y) g  I& R4 E
  “杨枝”是什么东西呢?根据唐代义净法师(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杨枝”的正确叫法应该是“齿木”:
- @  }2 k# u# A9 O$ c* @' ~, p+ c' o
  齿木者,梵云 “惮哆家瑟诧”(danta-kastha、dantadhāvang)。“惮哆”(danta)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 Z8 k3 z3 e& M7 r3 U" B! Y/ b

" D9 m# }' x# ^- [- T. ~  揩齿刮舌,务令如法——刷牙手册的出现
% ]& f7 n+ T: T, D: ~; I
- }0 e/ H' d) n( P) _) {! B" c$ ]  那么,“嚼杨枝”是什么意思呢?这在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的“朝嚼齿木”条中也可以找到非常明确的答案:" g( I8 R3 _7 x$ G

0 j+ I  o3 R: w9 l4 d. d# i2 }, f  (齿木)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断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要须熟嚼净揩,令涎癊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嚼齿木时矣。亦有用细柳条,或五或六。全嚼口内,不解漱除。或有吞汁,将为殄病。求清洁而返秽,冀去疾而招痾。
! r  B8 P( K5 X3 n" U: ~6 h, R. @
# [! i% d/ x" [% X/ V) F  根据义净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齿木(杨枝)的用法先是慢慢地 “嚼”,而且其木条要“以苦涩辛辣者为佳”,按现代医学观点看,这些汁液具有收敛剂的作用,对炎症的消退有辅助作用;同时通过反复地咀嚼(熟嚼)以及枝液的刺激促进唾液的分泌(令涎癊流出)。  M1 @7 b$ Z2 D
! Y+ N6 C& U2 n* r8 Z
  然后是“刷”,即把齿木一头嚼扁或敲扁后, 露出絮状纤维, 呈扫帚状,用以刷牙,这就是现代牙刷的雏形。再后是“刮舌”,把齿木擘开,曲成弯月形状,刮除舌垢,以去除“牙中食在舌上腻存”。
, b9 s5 m& M  F0 x; f5 {
# ^# I6 e1 J8 ?5 p% ]2 T  另外还可起到牙签的作用,把齿木的一头弄细了来“剔”断牙。; b/ D% @2 T. ?7 E) O" e9 c
+ s6 |, j. p0 D+ o
  最后是要“多水净漱”,如果没漱干净,或者把“牙膏”(汁液)给吞了,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求清洁而返秽,冀去疾而招痾)。顺便带一句,其实在此之前的佛教戒律《摩诃僧祗律》(《僧祗律》,东晋义熙十四年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中写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在刷完牙后把汁液咽下去的:“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只是在义净生活的年代,《僧祗律》已逐渐被《四分律》所取代。
# ?$ J: }5 h% O
/ I# z7 p2 N% u1 q" f9 l  这完全是一本非常完整非常实用的刷牙手册!而且如果严格地按佛教教律来使用杨枝,原始佛教中的杨枝其实好比是一支现在的多功能牙刷,可以用来刷牙、剔齿、刮舌!这与后世所谓的杨枝净水之成人之美、济世消灾、普降甘霖、起死回生的功用真是相去千里!
) l& t& e" A% B8 q5 `7 t1 v-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