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宋朝饮食文化

0
回复
32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5 13: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有人甚至认为宋代经济已超过了明清。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市民食谱日益多样化。+ x+ n2 d+ J. y- f! l  s9 n
2 d7 J; W  Z  z% Z; D
  汉人的饮食文明经历千百年的发展,饮食的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的品种也愈益丰富。但是,限于古代的生产水平,饮食文明的成果往往被社会上层享用,而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距却不断地扩大。
# }0 [  x" d6 q( \7 |9 Y  [( u" M9 L( j- e; t# h
  一、饮食品种! t' w8 X% t, T) `

+ z4 p7 u( [; g9 s, |  (一)五谷:5 U, e0 {0 m) i

: q3 v: f% g- N/ q- l* D  汉人作为农业民族,五谷一直在饮食中占有主要地位。宋代尚无玉米、白薯之类作物,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稻米为主。
& G! ?/ F: Q; B
) H9 [) N! D  ^2 \+ W+ c  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饼并不像现在仅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与我们今天的无二。水瀹而成的称为汤饼,在笼中蒸成的馒头叫蒸饼。《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在街头叫卖时所喊的“炊饼”,指的就是馒头。
% u! B+ V% q8 _+ y" O" K, P" E7 G8 Z( O$ _
  宋仁宗名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人们又将蒸饼读成炊饼,亦名笼饼,类似于今天的馒头。汤饼就是面片汤,并处在向索面,即面条的演变过程中,又名。4 U' m8 |4 x  S$ X

  n, f3 W5 G) X& M8 H3 T  开封食店出售的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面食店出售的猪羊庵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都属汤饼。南宋晚期,出现了“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
( T$ L1 M$ q7 ?4 U4 z6 w; s: Z" S) d1 Z+ r! l$ U
  烧饼又称胡饼,开封的胡饼店出售的烧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有的烧饼无疑沾带芝麻,油饼店则出售蒸饼、糖饼、装合、引盘等品种,食店和夜市还出售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
0 S$ Y! d5 U/ q5 z- X7 d$ t% R+ R: @0 U. }
  馓子又名环饼,苏轼诗称“碧油煎出嫩黄深”,无疑是油炸面食。临安市内出售各种面点,统称“蒸作从食”。另有“酥蜜裹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估计也应用米粉或面粉制成。
( y1 ~  ?) n$ ?  J% z
1 Y$ z* B6 b/ @  宋人面食中还有带馅的包子、馄饨之类,如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饨、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
% [' m& y% K: \0 E0 x% p
$ F) }( k5 `4 X& M; u' Z3 S  岳珂《馒头》诗说:“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就是指那种带馅的包子。宋仁宗出生后,其父宋真宗“喜甚”,“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这是以“包子”一词寓吉祥之意。. n9 o8 K8 |) B! U* b, A+ Y# V8 D

  k/ e  v5 C; d9 K7 _* Q5 ~% D  蔡京“集僚属会议”,“命作蟹黄馒头”,竟“为钱一千三百馀缗”,其府第专设“包子厨”,其中“缕葱丝者”竟不能“作包子”。这是统治者穷奢极侈的一个侧面。一作毕罗,外包面皮,内装水果或肉类及佐料,然后烤熟。大约类似锅贴和饺子。4 {4 R) _% b# d) W& V5 q$ f
' m. X' G) P3 `9 e1 W
  宋代饼业兴盛,竞争自然也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卖饼者想出了各种方法。东京的卖饼者,就在街头使用五花八门的叫卖声,以招徕顾客。一位卖环饼的小贩,为别出心裁,在街头兜售时竟喊出“吃亏的便是我呀”。后来这位小贩在皇后居住的瑶华宫前这样叫卖,引起开封府衙役的怀疑,将其抓捕审讯。审后才得知他只是为了推销自己的环饼,便将他打了100棍放了出来。此后,这位小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他的故事成为当时东京的一桩笑料,但生意反而较以前好了。
6 s$ q2 c# v' J$ ?) {: R0 X
7 D: L) [0 b) X! k- s" l# E  宋代面食兴旺。北宋的郑文宝,书法与诗文皆在当时颇负盛名,他创制的云英面,极受时人欢迎。
! |3 a+ B8 l5 c; G4 _) o' _! ^$ @- Y' z- U
  制作方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烂蒸,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作一团,等冷了变硬,再用刀切着吃。云英面颇受士人青睐,后被收入宋代食谱。' _+ G0 u0 z& Q. S
/ u5 X# M% p; o! M2 Y4 G
  稻和粟主要用于煮饭和熬粥。临安一带的粥品有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1 U, \' o! q3 T3 y* C1 v% j

0 M8 E4 e; A# J* ]% H7 e- _$ q; G) [  宋时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开封称七宝五味粥,临安称五味粥。腊月二十五,“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范成大诗叙述苏州一带的风俗,“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北方食用的豌豆大麦粥、豌豆大枣粥之类,后者应是小米粥。% a" o! I6 f: [  G1 e$ P

2 z3 |' [% h3 a9 }( n# r8 i3 F7 a  糯米食品还有栗粽、糍糕、豆团、麻团、汤团、水团、糖糕、蜜糕、栗糕、乳糕等。蓬糕是“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饴),蒸熟”而成。水团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粉糍是“粉米蒸成,加糖曰饴”。- v+ A* z( D% t0 D8 B8 N! d3 T# W2 p
6 R4 b; A. Z4 @. C  l& m" F
  宋代还有米面,时称米缆或米线,谢枋得诗描写“米线”说,“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有味胜汤饼”。粽子“一名角黍”,宋时“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称“装筒”或“筒粽”,其中或加枣、栗、胡桃等类,用于端午节。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 P) Q3 ~6 w, `# d: Y# X- C* t' U- n0 y# ~2 \- a' I+ Z! T0 y6 a/ B
  限于古代的生产水平,广大的社会下层要维持温饱,也十分不易。正如司马光所说:“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北方穷人平时常喝小米稀粥,或“杂蔬为糜”。3 L; G8 E9 c6 O; W
  @& ~; |. X& [  z5 A
  粥还常用于灾年救济,如“湖州孔目官朱氏以米八百石作粥散贫”。欧阳修《食糟民》诗说,“田家种糯官酿酒”,“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糟糠不厌,这就是社会下层的生活写照。8 \2 o  [# S$ Z7 T4 J1 p
- r% o! }$ G# h4 Y# f/ ^
  宋代南北主食的差别相当明显。但由于北宋每年漕运六、七百万石稻米至开封等地,故部分北方人,特别是官吏和军人也以稻米作主食。
1 y( ?4 l) y2 X2 ?! Y. ]5 L2 N7 V/ S' j6 \, B4 W0 o+ w
  宋徽宗宠臣“王黼宅与一寺为邻”,“每日在黼宅沟中流出雪色饭颗”,一名僧人“漉出洗净晒乾,不知几年,积成一囤”。蔡京“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蔡京曾问他们:“米从何处出?”一人说:“从臼子里出。”另一人说:“不是,我见在席子里出。”7 t* c6 H- ?9 V0 A

) X* \/ ~. J& k& P( g  这是因为宋时用席袋运米。南方人“罕作面饵”,宋时有戏语说:“孩儿先自睡不稳,更将捍面杖拄门。何如买个胡饼药杀着。”宋高宗绍兴末年,金军攻宋失败后北撤,“遗弃粟米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这可算是南人不吃北食的极端事例。
- }. p4 S- }0 w/ F- S1 R1 O% }$ m$ t+ ~: c. j" k
  在北宋和南宋之交,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南迁,长江流域一带的稻麦两熟制更加普遍。不少地方的农民四月间“便饱吃麦饭”,但有的地区,如江西抚州“出米多”,“厌贱麦饭,以为粗粝,既不肯吃,遂不肯种”。信州玉山县“谢七妻不孝于姑,每饭以麦,又不得饱,而自食白粳饭”。
: Q5 J& S# m  h! ~3 V
+ s) @2 b$ q. J+ J4 C# p  此外,如饶州“民种荞麦,可充一两月粮。异时饥馑,得萝卜、杂菜,和米作糜,亦可度日”。“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他们的主食与北方人相同。在海南岛,“所产粳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南方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上述事例说明南方人也并不单纯食稻。; _, H5 Y! w2 q' }
! t* J' n, V& H# V0 ?
  (二)蔬菜:3 L4 l8 Q7 D8 H) ]
  v8 Q6 `) C  y6 [# [; U7 s
  蔬菜在宋人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称“蔬亚于谷”。宋时的蔬菜品种已十分丰富。
3 Q* A6 `2 D+ b; L9 ~, s4 j& @" ~" f& _3 Z: Z- F" u
  在两浙路的临安府,蔬菜品种有苔心、矮黄、大白头、小白头、黄芽、芥、生菜、波棱(菠菜)、莴苣、苦、姜、葱、薤、韭、大蒜、小蒜、茄、梢瓜、黄瓜、冬瓜、葫芦、瓠、芋、山药、牛蒡、萝卜、甘露子、茭白、蕨、芹、菌等。
8 [+ }8 ]9 v; ^8 A2 m# |: P6 Q) S0 V
& c2 `5 }9 X, L2 d, D4 K2 H  在江南东路的徽州,蔬菜品种有芥、芹(包括竹芹、水芹)、蒜、葱、姜、韭、胡荽、芸台、苜蓿、颇棱(菠菜)、芦菔、百合、芋、牛蒡、茭首(茭白)、菌、笋、苏、枸杞、蒿、苦、苦薏、马兰、荠、苋、藜、蕨、瓠等。! g% w; d/ Q# D
) ?+ c7 F1 G7 [+ u* @# n$ p
  在福建路的福州,蔬菜品种有菘、芥、莱菔、乌葵、白豆、莴苣、芸台、雍菜、水靳、菠、苦、、东风菜、茄、苋、胡荽、同蒿、蕨、姜、葱、韭、薤、葫、冬瓜、瓠、白菱荷、紫苏、香芹子、茵、陈紫菜、鹿角菜、芋、枸杞等。
* S- E# D9 }( N  Y: @% n2 i. A; d* _3 h# Q$ e1 {- R' Y2 T
  很多蔬菜也有不同品种,按《菌谱》记载,菌类就有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名品。
! [1 t  |5 H- L% U, E* m3 \' w4 X
2 X/ Z! M+ n% r2 E1 r, v/ d: n: H9 e  看来各地的蔬菜品种也有差别,而南方和北方的差别尤其突出。
8 O* ^: f+ q* @9 O4 ]3 \6 |$ t7 ~/ z$ r9 j) N# S
  苏轼是四川人,曾写诗赞美故乡的元修菜,“点酒下盐豉,缕橙姜葱。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自称“去乡十有五年,思而不可得”。
3 q3 d2 w1 ?0 t0 H' ~0 }7 S: \
0 I. |: E  J4 u% m  z  他的另一首《春菜》诗说,“蔓菁宿根已生叶,韭牙戴土拳如蕨,烂丞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i8 T9 X2 a# G5 c

1 N- H2 {) D1 d3 ]7 I4 Q; }2 J  南方因气候关系,冬菜比北方丰富。宋时荤素调配的菜肴也相当普遍。; R! t& Q) z; @

3 m* V! S  e! R  宋人沿用和发展了前代的腌渍等加工技术。如开封夜市中出售者有辣脚子姜,辣萝卜,咸菜,梅子姜、莴苣、笋、辣瓜儿等。8 _% O6 G( h9 U& n
, b3 ?2 r* |# \' z* C  _  U% B' R5 M( @1 K
  临安市中出售者有姜油多、薤花茄儿、辣瓜儿、倭菜、藕、冬瓜、笋、茭白、糟琼枝、莼菜笋、糟黄芽、糟瓜齑、淡盐齑、菜、醋姜、脂麻辣菜、拌生菜、诸般糟淹、盐芥等。
' U0 Q. M5 J: |- K3 {
2 e/ M1 s5 h4 Z  素食的发达当然与佛教有关,不少“士人多就禅刹素食”。有一仲殊长老,“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唯有苏轼“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 ^3 ^+ Q4 q3 k3 c
5 W  N7 x# M/ d# `9 `; X
  宋时已出现了素菜用荤腥命名的情况。如素蒸鸭是“蒸葫芦一枚”。玉灌肺是用“真粉、油饼、芝麻、松子、核桃、莳萝”六种作料,加“白糖(饴)、红曲少许为末,拌和蒸熟,切作肺样”。假煎肉是用“瓠与麸薄切,各和以料煎,麸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葱、椒、油、酒共炒”。. @% L) G# {- a5 M% ^" C
- ?5 I% Q2 s+ a6 z7 [
  (三)肉类和水产:: z( a. E# W' N3 I  B
& y$ e( H9 S% P7 ?9 P" f" l
  宋人的肉食中,北方比较突出的是羊。2 o8 N2 j- a! z
4 B3 P5 c, j) \% l1 x2 f* [" z
  北宋时,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不登彘肉”。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膏嫩第一”。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即“市于陕西”。大致在宋仁宗、宋英宗时,宋朝又从“河北榷场买契丹羊数万”。宋神宗时,一年御厨支出为“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可见猪肉的比例很小。宋哲宗时,高太后听政,“御厨进羊低俗作品请删除及羔儿肉,下旨不得以羊羔为膳”。看来羊羔肉尤为珍贵。即使到南宋孝宗时,皇后“中宫内膳,日供一羊”。& n2 z+ ^$ V# x2 }

  K/ S* T5 ~! R  南宋时,产羊显然不多,“吴中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有人写打油诗说:“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 J3 k" X% w7 c6 a' n
( Q; e: N( B: R  随着南北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京都开封的肉食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欧阳修诗说,在宋统一中原以前,“于时北州人,饮食陋莫加,鸡豚为异味,贵贱无等差”。
: n; Y: v7 V4 R: c9 d/ M) Z4 m7 @( m* e0 q* ~' l8 t
  自“天下为一家”后,“南产错交广,西珍富邛巴,水载每连轴,陆输动盈车。溪潜细毛,海怪雄牙。岂惟贵公侯,闾巷饱虾鱼”。尽管如此,苏轼诗中仍有“十年京国厌肥”之句,说明在社会上层中,肉食仍以羊肉为主。
$ I# g9 z3 L6 V( Z+ b7 I4 z
/ _5 k- t" d8 i/ v( Q& ]/ C* w( I- P  仅次于羊肉者,当然是猪肉。开封城外“民间所宰猪”,往往从南薰门入城,“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数十人驱逐”。当地“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临安“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悬挂成边猪”,“各铺日卖数十边”。: R  `% Q1 Y9 F3 w0 K* a% ^% F
0 D7 J" ]7 i! C* B- {2 T* p# t% Z5 x
  另有“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以供应饮食店和摊贩。可见这两大城市的猪肉消费量之大。6 [6 G) t( f# p/ [; z
6 n" x# c9 z; j# q/ q" a" M& b0 Z
  在宋代农业社会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官府屡次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宋真宗时,西北“渭州、镇戎军向来收获蕃牛,以备犒设”,皇帝特诏“自今并转送内地,以给农耕,宴犒则用羊豕”。
# `8 R" W& C4 h" H8 }; k  G. @: C  k! l( t- Y7 V- B" Q5 d6 [7 H
  官府的禁令,又使牛肉成为肉中之珍。如“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秀州青龙镇盛肇,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馔,恣啖为乐”。
. f8 v& h  @7 N( |
0 G0 j/ v) o6 e7 a  鸡、鸭、鹅等家禽,还有兔肉、野味之类,也在宋代的肉食中占有一定比例。
3 ], G( L( H& r$ E+ Y# X: E
0 q+ U  B! L% O7 E$ e  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江河湖海中的水产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开封市场中出售盘免、野鸭肉、鹑、鸠、鸽、螃蟹、蛤蜊之类。
: K: [8 Q6 ^6 m" v( m7 I
9 P. Z* X6 c6 R. I& R  饮食店出售的菜肴有新法鹌子羹、虾蕈羹、鹅鸭签、鸡签、炒兔、葱泼兔、煎鹌子、炒蛤蜊、炒蟹、洗手蟹、姜虾、酒蟹等。
' Y' ]9 K3 Z. ^$ E
2 Z$ N2 _4 q  k2 D2 M  开封的新郑门、西水门和万胜门,每天“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冬月即黄河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
, u$ c3 Q0 F2 E! s, O$ ]- F' T8 X/ w4 F2 R5 a: V8 _! x" e
  据说,淮南“虾米用席裹入京,色皆枯黑无味,以便溺浸一宿,水洗去则红润如新”。* \3 @, C- y* l, m* p2 s# q' Q* Y  [) D# K
( {5 v$ W6 [0 p$ I3 a# j, b; C, |9 m
  苏轼描写海南岛的饮食诗说,“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荐以熏鼠烧蝙蝠”。鼠和蝙蝠肉也成为当地的重要肉食。其诗又称“粤女市无常,所至辄成区,一日三四迁,处处售鱼虾”。
3 O2 g8 X7 T$ r' H9 c! b2 [: i! ]& F4 r& _
  南方的水产无疑比北方更加丰富和便宜。《宝庆四明志》卷4《鱼类》和《淳熙三山志》卷42《水族》分别记录了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和福州的好几十种鱼类和水产。8 q, j4 \  n# ]# l. {# K
+ S& p$ r. m; h4 E/ h2 K1 W! Z
  地区性的肉食,如“闽浙人食蛙,湖湘人食蛤蚧”,即“大蛙”,而“广南食蛇,市中鬻蛇羹”。广东人吃蛇肉的习俗是古已有之。# v6 `$ w! ^! }

$ m5 ]+ i1 h: C: g, |  宋代对肉类和水产的各种腌、腊、糟等加工也有相当发展。, v# I, ?# o# S0 G6 b

6 R. f' A& R9 ]* t* j  梅尧臣的《糟淮》诗说:“空潭多鱼,网登肥且美,糟渍奉庖厨。”临安有不少“下饭鱼肉鲞腊等铺”,如石榴园倪家铺。市上出售的“”有胡羊、兔、糟猪头、腊肉、鹅、玉板、黄雀、银鱼、鲞鱼等。9 p/ i6 l& p7 f& ^9 i5 d8 x5 _
( J7 m+ z$ ]0 E( Q" R2 Q
  大将张俊赋闲后,宋高宗亲至张府,张俊进奉的御筵中专有“脯腊一行”,包括虾腊、肉腊、奶房、酒醋肉等十一品。
* \$ x  ]1 T4 d9 e, S9 d
$ P; l9 ^; W# p# s- n4 s  在广南一带,“以鱼为,有十年不坏者。其法以及盐、面杂渍,盛之以瓮。瓮口周为水池,覆之以碗,封之以水,水耗则续,如是故不透风”。这确是一种科学的腌渍方法。5 \  q, J& W3 v0 J3 @% g+ @; c
' z0 i% Y" y* s6 C+ H& b8 k
  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为一种时尚。名士梅圣俞,喜欢邀朋呼友来家里吃河豚。他的《河豚鱼》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河豚有剧毒,需要祛毒后才能烹调,亦有人因食河豚而丧命。
6 ?/ {- E8 T. d$ @' g/ z
, u$ w  @4 t: n: l8 _& O  除了河豚之外,类食品和“洗手蟹”也在宋代市民中风靡一时。东京名商号东华门何吴二家的鱼,是从外地运的活鱼加工而成的。由于是切成十数小片为一把出售,故又称“把”。
* J) t5 m4 m' C2 V2 y
/ s0 w" @8 V; k6 L% D  由于它是风化干后才入的料,所以味道鲜美,成为当时一道名菜,以至时人有“谁人不识把”的说法,类食品易于保存,所以很受大众的喜爱。
9 ^7 d; A/ I2 x! j7 F- C9 J( A
$ K4 D( p# j( _0 }/ t  贵族之家制作的黄雀,是一种市面上不易见到的食品。蔡京家里有三栋房屋,堆积着直至房梁的黄雀。有位官员,一次就可献出千余罐鹅。
- O+ A8 y  T2 u7 K
) T- h% E& h) s5 v6 v  在东京的市面上,洗手蟹非常受欢迎。将蟹拆开,调以盐梅、椒橙,然后洗手再吃,所以叫洗手蟹。
  q1 \6 H: v9 A1 `* i
! ~4 k: ]- p: V$ G7 h& ]8 ^) G6 S  (四)果品:8 w' ~8 a8 R2 f& I  [. d: W

1 g# k+ b& [2 A* q! K  宋时果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都相当丰富。
2 |& Z9 n) F7 T8 T1 |. U2 q8 F- l" ^2 S" [/ B) w
  北宋西京洛阳的桃有冬桃、蟠桃、胭脂桃等三十种,杏有金杏、银杏、水杏等十六种,梨有水梨、红梨、雨梨等二十七种,李有御李、操李、麝香李等二十七种,樱桃有紫樱桃、腊樱桃等十一种,石榴有千叶石榴、粉红石榴等九种,林檎有蜜林檎、花红林檎等六种。
6 }! n/ e8 v* S- t1 D' p$ [/ C' b% B; Y! E  _5 [
  在南方沿海的台州,其水果品种包括梅、李、杏、梨、莲、安石榴、枇杷、桔、金柑、橙、朱栾、柚、杨梅、樱桃、林檎、葡萄、栗、榛、椎、银杏、枣、柿、杨桃、瓜、木瓜、榧、菱、芡、荸荠、藕、甘蔗、葛、茨菰等。8 U! |6 S! I1 ~

5 e4 {* J) E* A- {4 a! V: I) G  福州出产的果品有荔枝、龙眼、橄榄、柑桔、橙子、香橼子、杨梅、枇杷、甘蔗、蕉、枣、栗、葡萄、莲、鸡头、芰、樱、木瓜、瓜、柿、杏、石榴、梨、桃、李、林檎、胡桃、柰、杨桃、王坛子、茨菰、菩提果、新罗葛等。. d. E4 M7 s/ [# Y* d' T2 I9 }

( U9 D+ v  K: |3 m% m7 V  宋人的果品概念与今人略有不同,如藕、菱、莲之类,今人已不作为水果。( g6 S8 @$ j  p: \: c* v

5 M  Z( l9 `3 Q8 B! R  此外,宋时称为“果子”者,是指桔红膏、荔枝膏、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蜜儿、乌梅糖、薄荷蜜一类食品。  o9 H5 U! h- t

/ r% {0 L! W$ L  宋代果品的地区差别比蔬菜更为显着。梨以北方为上,名品有语儿梨、凤栖梨、金凤梨等,“最佳者鹅梨,江南所产大不及”。葡萄传入中原后,为宋代珍果,以太原所产“名重天下”。$ l4 {8 h; ^( i3 x
5 D, O+ [( S+ l8 I
  荔枝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水果,宋人认为,唐朝杨贵妃所嗜的四川荔枝,实际上是荔枝中的次品。荔枝中的极品是福建兴化军的陈紫。蔡襄的《荔枝谱》例举了陈紫、红绿、方家红、游家紫等三十二个着名品种,都是福建沿海四郡所产。; _- O5 x3 E  o$ X& {* e, S

2 K# Y6 U  N5 u4 d) F2 x  福州一地就有江家绿、绿核、圆丁香、虎皮、牛心等二十八个品种。荔枝“佳者莫如兴化,海南荔枝可比闽中,不及兴化矣”。“然广西诸郡富产圆眼”,圆眼即是龙眼,“大且多肉,远胜闽中”。
% q' K- K- Y# h3 M3 F/ e7 x2 U
: t2 m% h2 S4 e: g: }  在四川,“绿荔枝为戎州第一”,而王公权家的“绿荔枝酒亦为戎州第一”。一般说来,南方的果品自然比北方丰富。; ]7 _8 r0 \, P# |9 M
! M$ X& G* X5 I& |
  据宋人介绍,在广南出产的水果,尚有石栗、龙荔、木竹子、冬桃、罗望子、人面子、乌榄、方榄、椰子、蕉子、芽蕉子、红盐草果、波萝蜜等。: z/ s3 l0 Q2 O8 c6 Z# t  E; Y
; S/ P8 E/ W" Z- E0 B4 \1 u2 |8 Z
  宋时的果品也有各种加工技术。如有荔枝、圆眼、香莲、梨肉、枣圈、林檎旋之类乾果,蜜冬瓜鱼儿、雕花金桔、雕花枨子之类“雕花蜜煎”,香药木瓜、砌香樱桃、砌香葡萄之类“砌香咸酸”,荔枝甘露饼、珑缠桃条、酥胡桃、缠梨肉之类“珑缠果子”。
  E' w; a8 l  z4 v
. K3 N0 F, ?% Q  B  《荔枝谱》介绍荔枝的三种加工技术。一是红盐,“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乾,色红而甘酸,三四年不虫”,“然绝无正味”。二是白晒,用“烈日乾之,以核坚为止,畜之瓮中,密封百日,谓之出汗”。三是蜜煎,“剥生荔枝,榨出其浆,然后蜜煮之”。
3 `# p6 l& _+ v' \8 i# B* I5 q) e1 \0 B, x
  宋代市民对水果的需求量非常大,食店里果子与饮食是平分秋色。市民就餐时,一般是先上正食,然后再上水果,就像我们今天的拼盘。- _7 A; W% ^7 V6 @# E4 r

, U$ ]3 e2 Z( ^! O+ H; s9 ?  水果既包括新鲜的水果,也包括晒制的干果子、香药果子等。水果的种类五花八门,水果贩子也很多。
7 ]* d' ]1 X) j( O
2 l6 P( }- b# }" F# K  东京的夜市非常发达,在子夜时分,还能够听到水果贩子的叫卖声。作为京城,东京的市民比其他小城市者有口福,可以吃到许多新的品种。
; `  F7 A8 J0 r6 c- i
( v5 ]( l2 V3 s+ N4 c' ~5 K  如江西的金橘,本为南方水果,由于距离遥远、运输不便的原因,东京的市民一般很难见到。后来由于温成皇后的钟爱,江西金橘便在东京流行起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 P! r8 U$ W; w7 ?4 _, S# S/ b8 z* V* U2 }
  (五)饮料:
, |2 p* m8 N8 h6 p" @- `" `7 R& S7 q: `. U( G' m
  茶和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料。由于赢利丰厚,一直归官府专卖。4 K: Q1 P1 L, z) ^

) W' O: l5 x4 a; N6 @: p  宋人的制茶和饮茶方式与今人不同。制茶分散茶和片茶两种。按宋人的说法:“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乾,唐则旋摘旋炒。”焙乾后,即成散茶。片茶又称饼茶或团茶。其方法是将蒸熟的茶叶榨去茶汁,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放入茶模内,压制成形。7 K+ n2 a" z" y; c

/ b3 G* x8 n# @+ I9 G; |  后一种方法不免破坏茶的真味,降低茶的养分,逐渐被后世所淘汰。然而在宋时,片茶却是茶之上品。有的片茶“以珍膏油其面”,又称腊茶或腊面茶。还须指出,“唐未有碾磨,止用臼”,宋时方大量推广碾磨制茶的技术。
- [5 P! g  I3 h6 S
9 h7 l, S* p4 y# y  片茶中品位最高是福建路的建州和南剑州所产,“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室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邦国之用”。  T/ |4 {& V6 f* F. B! k8 W

6 Y+ H, G& m, R: J  在江南西路和荆湖南、北路的一些府、州、军,出产的片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两浙路和宣州、江州、鼎州“又以上、中、下或第一至第五为号”。
* H9 e  h& J: n+ f2 \) q+ _  Y
  散茶出产于淮南、江南、荆湖等路,有龙溪、雨前、雨后等名品。四川茶的产量高于东南,但“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 d5 o: _* B% ~& }

. l+ a7 Y( M, n# b+ D7 m% q6 {) v+ a  蔡襄《茶录》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 ~4 I$ R( E/ A+ a4 H+ _/ `
; e; D# W& T$ N9 Y' h
  这反映北宋时已出现花茶。南宋赵希鹄说:“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估计南宋时的花茶更加普遍。
; f0 D- I% Y( j1 o, v8 O& \" D9 i5 \3 f/ K- [! t$ m8 @. k
  宋人饮茶,仍沿用唐人煎煮的方式,北宋刘挚诗说,“双龙碾圆饼,一枪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欢然展北焙,小鼎亲煎烹”。描写了煎煮御茶的情景。陆游诗称“汲水自煎茗”,“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也是用水煎茶。或说“南人未知煮茶”,但陆游就是南方人。3 v/ \( I" @7 q5 R- T( p5 L

4 S) {! }: }% f  但后来的饮茶“鲜以鼎镬”,多为“用瓶煮水”,以沸水冲泡,冲泡前用少许水调成茶膏,称为点茶。南宋罗大经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
  m3 Q) H$ l7 |# T" X% h: h" u% h6 [+ y8 `1 T5 e1 |
  此外,据苏轼说:“唐人煎茶用姜”,“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看来,唐人在茶中加姜和盐的习惯逐渐被宋人抛弃。# g  _5 x2 O) A7 n

/ z( }( X7 }& t$ B+ a  宋代饮茶多用盏,盏是一种小型的碗,敞口小足。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五种,而以黑釉为主。宋代饮茶流行使用黑釉盏,这与当时的斗茶风尚有关。从出土的茶具看,宋代饮茶风尚是带有全国性的。在饮茶方法上,宋代饮的是碾茶,把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然后用沸水点注。这以黑色茶盏最为适宜。* ~& b. p* S  o4 a( g

* Q& w6 d, j4 }0 f  唐宋烹点茶技艺的一些主要形式:煎茶、烹茶、煮茶、瀹茶、泼茶、试茶、均茶、点茶、斗茶、分茶等。$ \5 ^% W% }1 l% O! _" v( V$ M' M

! Z4 i% F; ^; i# f$ r+ d  T  自唐迄宋,饮茶的习俗愈益普遍,“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即使在社会底层,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农民为了春耕,“裹茶买饼去租牛”。
" S1 p  B( E5 `6 c
& Q1 c: `5 d! @! _  但是,由于官府实行榷茶,即专卖,平民的食茶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免质量低劣。
) u9 m9 A0 `; _. T0 H9 x( {# [1 ?4 _0 L
  自社会上层至下层,酒也是宋时消费量很大的饮料。按今人的研究,当时的酒可分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类。
$ e/ d- \5 Z6 D+ R) g8 h/ q
4 V) j2 H- p3 u4 S4 u  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由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糯米取代黍秫等,成为主要的造酒原料。1 a* t/ t; z. r/ W" v
3 ^8 r4 d  T- |" d# I* N
  宋代果酒包括葡萄酒、蜜酒、黄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其中以葡萄酒的产量较多,《五总志》说:“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河东盛产葡萄,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但宋代的果酒制作技术还比较原始,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大。
6 k; A) ?: n( Q( d! z( N) i. V( p5 H" F2 F& M0 C3 b4 e* [
  宋时的配制酒多属品味的滋补性药酒,如有酴酒、菊花酒、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黄酒、枸杞酒、麝香酒等,今人统计约近百种。
& H) o& F/ i  `3 e# G
: z0 N# Y! H& }: O  s  白酒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关于白酒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认为,白酒起源于唐宋时期,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非外域传入。但宋人所谓的“白酒”,并不具有蒸馏酒的性质,当时的称呼是蒸酒、烧酒、酒露等。
0 n; T5 r& Z, {8 H# c0 {! e! P5 \/ @9 [, f, `
  宋酒的一大特点,是相当普遍地使用瓶装。直到唐代,估酒往往行用升斗之类,宋时则大量使用酒瓶。瓶装酒大致自一升至三升不等。; m. k8 c- O- @4 P$ X4 S. X" f

9 z, V, ~) `* h4 m+ i- j  宋太宗时,因酒质低劣,皇帝下诏将两浙“湖州万三千三百四十九瓶,衢州万七千二百八十三瓶”,“并许弃之”。宋真宗末,“杭州酒务每岁卖酒一百万瓶,每瓶官价六十八文”。宋神宗时,“每年宫观道场设醮”,使用大量皇室“法酒”,要“勾收空瓶”。
3 \$ q1 t9 ], y" I. |& g( M% t; U1 R$ [" [
  南宋时,“临安岁供祠祭酒一千六百馀瓶、坛,又供天章阁、景灵宫及取赐酒一万四千二百馀瓶、坛”。
8 e% Z9 |! E; f3 J6 X$ a2 X( V3 D5 {+ V- S$ E" w- i7 E6 D5 {
  宋时出现了一批名酒。《曲洧旧闻》卷7和《说郛》 94《酒名记》所记录的,是北宋晚年的名酒。如有宋英宗高后家的香泉、宋神宗向后家的天醇、宋徽宗郑后家的坤仪、宋徽宗钟爱的儿子郓王赵楷府的琼腴、宠臣蔡京家的庆会、宦官童贯家的褒功、梁师成和杨戬家的美诚之类,都是达官贵人家酿造的。
$ H- J0 j$ @8 r0 p: c% V7 ^: m# f$ l) F( q& m
  另有如开封丰乐楼的眉寿、白矾楼的和旨、忻乐楼的仙醪等,都是大酒楼之类酿造的。+ q8 d( t; M0 P1 _9 V3 ]& U

* S7 |" h3 h5 \8 m  还有各地的名酒,如北京大名府的香桂和法酒,南京应天府的桂香和北库,西京河南府的玉液和酴香,相州的银光和碎玉,定州的中山堂和九酝等。宋孝宗时,“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赐大臣酒,谓之流香酒”。1 S/ i  k# W$ V0 q7 ?

2 q& r& x7 ~( @1 g( n  到南宋晚期,名酒还有如军队殿前司的凤泉、浙东提举常平司的爰咨堂、浙西提举常平司的皇华堂、江东转运司的筹思堂、苏州的双瑞、越州的蓬莱春等,都由官府生产。
( q4 V; J$ A6 t
  ^& J7 ~0 F6 ~: P( x% w& B  m  又如秀王府的庆远堂、宋高宗吴后家的蓝桥风(蟹)月、宋宁宗杨后家的清白堂等,属达官贵人家酿造。临安“人物浩繁,饮之者众”,而“诸司、邸第及诸州供送之酒”,尚不在名酒之列。①上述名酒仅有一部分是商品,但无疑是宋时酒文化发达的标志。. S' i5 y* g4 n$ @: `; H1 `
: @( G/ z9 _+ Z" S% F( T( e" Z& v
  宋时另有其他饮料,如在临安的“诸般水名”,有漉梨浆、椰子酒、木瓜汁、皂儿水、绿豆水、卤梅水、富家散暑药冰水等。
  |4 J) A  d( \4 {: _: t8 K
2 m5 o  Z' R* i  Q1 S- L  在宋代的食品市场上,清凉饮料也很受市民的欢迎,主要有甘豆汤、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椰子酒等等。% h9 e) W. J6 G6 _9 K# v

3 t* O% Z$ b+ d& l  这些饮料可以说是一种保健饮料,有些还具有药物的成分,如雪泡缩皮饮就有解伏热、烦渴、消暑毒、止吐利的功效,对于霍乱之后服热药致烦躁者,服雪泡缩皮饮的效果尤佳。冷饮可解烦,亦可热或温饮。这些清凉饮料多兼具治病防病功效,夏季上市时非常受欢迎
, ]$ j2 N. H+ V2 U# |: w# G  g/ D, L
, e% v. s" K6 S/ X3 i( L  就像我们今天早晨喝牛奶豆浆一样,宋代市民早晨习惯喝的是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煎点汤茶药是茶叶和绿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药。, B) g% P8 p/ t" w8 ?$ {9 m" _6 O) L

/ v! H8 [* g$ V: G1 {. l  在五更的早市上,煎点汤茶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元代画家赵孟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 ?# a7 ], Z1 w6 h) z0 }/ y: e" p

8 ?+ Q. k+ g5 I& E  宋人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可去滞而代食;煎茶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点茶,就是在炭火将茶叶水烧得快沸腾时,加些许冷水,待茶叶水再次沸腾时再用冷水点住。如此点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也就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7 ^4 ^0 W( g. u* V6 {6 J; o% Z8 [7 r% z. N# S8 {% `
  汤药在宋代很普及。汤药种类很多,见于史籍的主要有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荔枝圆眼汤、薄荷汤、木星汤、无尘汤、木香汤、香苏汤、盐豉汤、干木瓜汤、缩砂汤、湿木瓜汤、白梅汤、乌梅汤、桂花汤、豆蔻汤、破气汤、玉真汤、益智汤、檀汤、杏霜汤、胡椒汤、紫苏汤、洞庭汤等等。# e% l( h- [+ x" ^( B& g. Q; O

8 L' _% Y* F1 F( J  H  其中二陈汤是流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最常见的一种。二陈汤主治头眩心悸、寒热、呕吐恶心,因食生冷引起的脾胃不和等症状。每日早上起来喝上一盏二陈汤,会产生提神养身的效果,欧阳修的“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8 x, B& M* K0 g% }+ }0 Z
! ~0 ~  n4 E) C7 q, D  在宋代,皇帝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
0 |% `- ~- S% r6 t* `
3 p& a4 F  E! N) U$ o4 y- \9 P  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随身携带。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才痊愈。' w2 ]$ B% d9 Q. w5 _( b: I) p
4 _- N5 P% a$ E2 j! a
  就连一般的市民,也受到影响。有的市民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 I4 q0 w' m, M! Q) K
, B% f2 f- }7 d+ X! Z2 ]' X6 G" Z
  (六)调味品:
8 p5 b  H; y/ z' D& x/ u, N6 O3 k! r( p
  宋人说:“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另一说作“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此处大部分涉及了食物的调味品。' _3 D# k* @9 e' ?

: N3 }  k) ]  x+ L+ U  盐在调味品中居于首位,宋代的盐由官府专卖,是重要的财政收入。“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方回说,“单稻酱则麦、豆和面蒸煮,和成酱黄,调水下盐,曝以赫日,凡羹味煎熬,无不用之”。当时的词义与古时不同,“酱自是酱,醯自是醋”。
. R) K4 ^1 R( e4 E5 S: q% s* S/ s) a# m$ N6 I4 k9 p6 H
  除盐之外,油、酱和醋无疑是宋时最重要的调味品。北宋沈括说:“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
2 b* A0 N' R5 G6 s7 W/ L: x% i) m8 }! P# L! w& P8 u
  今人普遍使用的酱油,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山家清供》卷下介绍“忘忧齑”的制作,“以酱油滴醋,作为齑”,但《说郛》卷22的同段文字作“以醯酱作为齑”。“酱油”也可理解为“酱、油”,未必就是现代的酱油。《山家清供》卷下的《豆黄签》,《说郛》卷22作“豆黄羹”,其中提及使用“酱汁”,可能就是酱油。但从宋代的记载看,当时使用酱无疑比酱汁普遍。
; A* Z' J% N1 I6 ^1 R; d
0 Q  e7 A' r" d5 q/ K, [- u1 J  宋代的甜味有白糖、沙糖和蜂蜜。程大昌说:“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通语也,今人名为白糖者是也,以其杂米蘖为之也。饴即饧之融液,而可以入之食饮中者也。”沙糖“以甘蔗汁煎”成。
( V% S- A% k) P) R0 M& B# u& }  R
  宋代甘蔗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限于产量,其普及的程度尚不能与油盐酱醋相比。
, j0 b7 R, X7 q9 L! ?" T! y* Y8 W) e* ~/ `
  专就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而论,宋代较唐代有了显着的进步,这首先应归功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宋代的文化环境在其中也起了作用。
6 B  V. g9 `! r5 h
0 H& l; P3 g% v  截止到宋代,甘蔗在中国的种植地区包括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云南、广东、福建等省,都在南方,后来逐渐向北扩展。7 V6 g; s8 O% u' b
& N7 J' G4 O. k- O
  宋代同唐代比起来,甘蔗品种增多了。在制造工艺方面,除了曝和熬外,宋代增添了一种新方法,即窨制法。至于制造普通砂糖的工艺,宋代应比唐代有进步。
# `3 B8 b2 w' s, I0 Z1 ~3 w
4 K* V4 [1 ^! f" b" `/ J  宋代遂宁糖霜的制造在中国制糖史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宋代制糖地区有四川一带,出产糖霜、石蜜、蔗糖、乳糖狮子等;江浙一带。出产石密、乳糖、沙糖、糖霜;福建一带,产沙糖;江西一带,产沙糖;云南一带。产糖霜(白糖)、合子糖(红糖);湖南湖北一带,产沙糖;广东一带,产糖霜;西蓉(主要是波斯)产糖霜、石蜜。8 X5 @% x  [' J! L9 V: s; b

9 o% B3 o) w) z4 b: \# z& a  宋代甘蔗和糖类的应用主要是食用和药用。宋代制糖影响了大食和南海诸国,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得到了发展。
. |  n; m! _. B8 u1 h4 r$ {
" P3 G& ]4 V1 k8 V7 C  陈学文在论述我国古代蔗糖工业的发展时讲到了宋代的制糖,指出宋供采取轧蔗取汁的方法,用巨石碾或舂蔗取汁。然后有浓缩、煎熬过程,把蔗汁直接放进锅内煎熬,再去蜜凝结,把煎熬的糖水让其自行凝结,凝结后加以过滤。曝之烈日才能完全凝结。7 w4 h" B; U) E/ D- ?
  ]! J; F/ K+ O4 v3 U1 T! x1 c
  日本学者加藤繁在《中国甘蔗和砂糖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甘蔗在唐宋之际除江西、湖广、江苏、安徽外,四川、福建也有栽培。宋代福建开始制造砂糖,而四川、福建、两浙、广东生产糖霜,四川开始制造石蜜。宋代砂糖的制造已广为推行,其制造技术也已有进步。糖霜在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制造,其中以四川遂宁所产最为精美。3 M! W, q7 m7 t. }; K+ X$ S$ G
, r, E4 @  E% J, k8 C7 I
  宋代白糖已在各地广为制造,进而在四川和其他地方也有糖霜的制造。各个地方的砂糖产量虽然不知其详,但大体而言,出产精美的砂糖的地方产量最多,因而可以把四川、福建、广东等地视为砂糖出产最多的地方,以栽培甘蔗、制造砂糖作为农家副业的地方也不在少数。在盛产砂糖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在遂宁等地,以制造糖霜为业的糖霜户已多达几百户。
% o! t6 c5 m3 c/ S
- ^( y/ y7 P  j: m: n; d. {  宋时已出现所谓“戏剧糖果”,有行娇惜、糖宜娘、打秋千等名目。在临安“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有麻糖、锤子糖、鼓儿饧等名目。6 F, I6 P8 r, Z1 Y8 }7 W% {! Y
" k9 Y% c# ^; b- ]2 W
  宋代的调味品品类繁多,甚至包括一些药物。除酱油和味精外,已与今人差别不大。如江南、福建一带,“食红糟,蔬菜鱼肉,率以拌和,更不食醋”,与今福建菜的风味相同。
; ~1 G2 V3 Q, }# ~6 m/ l/ Q, A, B2 @- N6 d
  对穷乡僻壤的农民而言,调味品也是十分难得的。有的“荷薪刍入城市”,换得几十文钱,“买葱茹盐醯,老稚以为甘美”,有的甚至“经年不食盐者”。, B1 T9 D2 J2 d2 S3 v1 ]5 O) l
8 W. z0 M1 v& S! w$ k+ B! b4 W
  二、饮食业的兴旺  ~8 [! X0 D: w/ t/ y& r

+ b4 b  o( Z7 W* C5 P  秦汉隋唐,历来多少酒席似乎都是家宴。而且我们这个民族即便一直到盛唐都有宵禁呀,元宵节偶尔开禁三晚[隋炀帝的大业年间曾有一次开禁了半个月之多,传为佳话]。农业社会晚上有了活动一般干什么呢?就花在饮食上了,喝酒取乐看灯吧。" N8 I+ L# w  l# u

/ W* S) g. C  K  宵禁完全解除那还要到北宋初年。于是,餐饮业起了结构性地变化。' O/ U' X' v% J& A* a6 J! ~; d9 T

/ ^  u( Y2 A8 f% j$ I9 m  1)两餐变为三餐。. d5 ?5 u' j" x( W2 o

) A" U( {. \3 ]2 `( y$ S- y  古时中国人基本上只有两餐:晌午一餐, 傍晚一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的时间。如果军人行军么,也是在两顿饭之间的六七个小时内一口气进行的。所以往往可以走很远的路,日落了就安排岗哨休息了。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一下就变成了课题。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
6 s6 ?. N5 i" d2 U$ c0 Z4 g& |; |" i; r  i6 W0 J6 Q/ Y
  注意,那个时候的三餐时间仍然和现今的并不一致。我们现在的朝九晚五学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率先定出的标准,慢慢影响了世界各个地方。也有例外。
# Z" ~/ J8 M/ s* F  d6 l. q) L( [1 P; R
  2)酒楼的出现; T! |3 a! C0 j  o
$ t0 c2 U; O+ ]! f5 s  C# t
  唐朝人如果夜游就面临着必须在外过夜的安排;宋朝的老百姓晚上吃完了饭仍旧可以从容回家,所以不需要在外过夜。夜间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 c1 v9 Z6 b7 s9 p
# m% A, `8 w( e6 G# B  东京梦梁录中记载:开封各处都有酒肆,门前扎着欢楼,换楼内走廊是妓女们等待召唤的地方,通常她们浓妆艳抹,随时随地等待为赴酒席的宾客表演歌舞。酒楼上看去“仿佛神仙”。几百年的私人宴会给了酒楼题材,看看那些官宦大家的家厨如何流落到社会上来的就知道了。可惜,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保留下来。厨师的来源不可考.
2 A3 G/ _/ D3 I! v  i
- l& ?" L$ Q. j4 B- K. i4 l9 R  3)酒楼内的生意模式
. L8 k( s0 P" Z3 G0 y# u9 ?' I  j3 S! J% |1 N4 _; a$ g
  把当时的酒楼对比现在的酒楼会发现好多地方不一致。首先,没有外菜莫入这一说。实际上,大酒楼的老板可能只是这个酒楼的房东。比如施恩,蒋门神。有无数的酒保、茶博士、经纪人穿插其间,兜售自己的点心、小菜。! K1 I! B+ Q8 w

" r" z2 j  T6 b, ]6 w* U) N8 g  樊楼就是非常贴近市井的一家,它出现在水浒传和梦梁录中。三言两拍也没有少了它的身影:有一则故事讲了男女二人普通市民间的一次自由恋爱,那个男公民就是樊楼中的一个酒保,和哥哥一起在樊楼中兜售酒类的。
& |2 l. B0 f1 U0 H
' ]6 i' j$ v4 W1 s# e$ T3 f  梦梁录记载:到了宋朝,城市的小资们已经几乎不开火仓了。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小吃也确实好吃、品种丰富多样。, v: n# v8 c% }) V* [
/ l. s' v% b' G. q. q+ Y+ p8 f! j4 A
  4)酒楼生意经
' I& S8 x; [$ z, N. t$ Q
+ {& H% m1 a7 Z- j! Q  P: s( Y  酒楼是个奢华的地方,他们争相使用奢华的器具。一般坐下后会上来筷碟,这些用具基本上都是银器。再点几道菜,也是银盆端来。要酒么?银壶暖了上的。$ g; G8 b3 X: {6 W
( o; ]( j9 L' Y0 ]/ e  \) ?: A
  要知道,宋朝我们还没有开始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喜欢酒烫热了上,上来的酒冷了怎么办?没事,有几个嫂嫂在那里开一个碳炉专管温酒。这个碳炉就和马路上新疆羊肉串的那个格局相仿佛。烫酒的嫂嫂有个专门的名称“焌糟”。是当时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 m  P0 Y) O& I4 ~) E

1 U5 p3 u- [+ ^# ~- B( X  那些银盘子的价格不菲。但是酒楼对顾客却非常放心,给足面子。甚至你不想下馆子,想在家里请客,向酒楼定了酒菜,他们也一样拿了银器盛了菜式上门。到第二天才叫伙计上门收回。
8 P9 _( I& K# D! f! k9 E: I) I7 U, Z! ?; H
  5)下酒的菜$ V0 V, D2 ?' d0 o3 C4 f3 c, P# `
& [* p. v6 g) y# U, g4 m
  喝的酒有了,下酒菜是啥呢?宋菜的菜谱太多了,抄不完的。往往一个酒席一个人会有机会吃到四十几道菜。梦梁录等书中就有几则,包括高宗和秦桧的宴席的菜单。射雕英雄传中的鸳鸯五珍脍的大名也赫然在焉。看来金庸大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借射雕的洪七公偷偷跑去南宋皇宫偷吃解馋。
, {* b) z' k" X# A$ d0 i0 @# D5 Z6 H# J% E. h' E+ }) g
  民间下酒用什么呢?俺们去翻话本小说。可以发现许多,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卖油去花魁娘子家里等花魁娘子回来,老鸨就摆酒款待他。
, N0 c1 E8 Q; w4 z, r( F+ B: [1 s% e  E. E1 i9 y2 J" N& v
  先是吃了一通果子按酒。注意,果子并非水果。这个词汇在日本还用,就是一系列点心。比如铜锣烧、麻薯这些。然后入夜又用暖锅下酒。暖锅就是小火锅。估计就是个小沙锅,用点木炭加热放些肉菜,也可以按酒。/ h3 |4 h0 h6 `2 x. `& ]6 t4 }" P
3 F1 z+ C  h; T, |0 d9 {9 F
  极端的例子来了。四川举子俞某千里迢迢赶到杭州来考试,却没有中第。根本没有钱回四川,于是准备吃一顿好的跳西湖自尽。于是关照小二管好的只管上。结果酒保将各色时鲜水果海鲜只管上来,他就从晌午一直吃到傍晚。结账居然要五两银子,等值相当于一个人吃掉近两千块钱哈!佩服。8 W* Q6 ^3 e$ r( A/ B9 E/ [
- Y8 W" z/ L( i5 q& m& L
  6)吃酒的人
( R  t5 W) f" C6 J8 u, L0 M3 p0 j# c
% U2 X. D7 Q1 H% B+ J  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梦梁录。
# j0 D+ ]: C, A: T( q1 H; Y) l3 A" a' f: i, M/ Q7 q5 ?6 a
  作为一个两宋的都城的小市民,你会有一个绰号:笼袖骄民。是两宋的用语,但是意思即便现在也是一望而知。
6 N) M- z4 m; E! g! \4 o/ e$ a8 ?) M; N
  身为两宋的城市居民,简直是人间一大幸事。刮风下雨政府大户都有散发救济,往往到了年底朝廷突然会免除你的房租。宋史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封的皇宫想扩张,于是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但是那边的居民都不愿意搬走,于是北宋的开封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相当于当年节度使的府第而已。
' g/ g1 [% `% v8 N, d* V
2 _! ~8 W8 B( z' B5 h  幸福的小市民们几百年地沉浸在他们的幸福中。所以反过来说,两宋灭亡的时候口传身述的民间文学也特别多吧。历代仿佛都没有和两宋堪比的小市民比例,所以其他的朝代结束之前的流民起义也最多。一个被贫穷化了的社会对改朝换代似乎不觉得痛苦。两宋不是。
( `6 R) M2 [/ X9 t; o9 V' d' l3 p/ b$ I) |% W
  扯远了。幸福的小市民们不开火仓。两餐三点都在外面解决。都市里还有朝廷行政人员,国家工厂(从来没有人记载过开封皇宫正面是印钞厂吧?那里可以有几百号员工),僧侣,生意人。小市民们混迹其间。看看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的市口中,总有一些人悠闲自得,驻足观看。他们就是城市的小市民,在观看自己的家门口又出了什么新鲜事。
, m( U7 d  H, Q* R
" }& w* t3 A/ E  宋代的饮食业是与商品经济,特别是大城市同步发展的。
6 Y- b' U) \) [, T" l3 p6 u/ S7 o% ^; t, |5 N
  在北宋后期的开封城中,“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 d+ i2 [1 c+ y! {- B1 F
; }9 f; l. @9 }2 y8 A4 l  夜市中出售各种糕饼、果品、肉食、羹汤等,还有“提瓶卖茶者”。“每日交五更”,瓠羹店“间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点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 n% B3 I  |8 A' C( m# O
% L9 D9 @; ?( i' a1 A1 c
  开封的饮食业大致包括酒楼、食店、饼店和茶肆。' v$ {. E6 r" g2 m; W+ v# `$ \& Z* f4 }

9 o9 v* C6 j0 h& x- k  茶肆按其规模亦可分为数等,分别是大茶坊、人情茶肆、花茶坊、普通茶坊。
3 ~, b4 L, B6 Z) n
# e- }, B& a) y5 p  食店的饮食风格和菜系可分为分为羊饭店、南食店、素食店、莱面店、衢州饭店等。“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
8 n5 P3 Q8 r0 e7 u9 W; P1 Y. y/ m. t+ G
  开封有很多着名的酒楼食店,如白矾楼后改名丰乐楼,在宋徽宗宣和时“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8 ^/ ~0 V# V9 ?) `1 W
7 |- U2 Z) Y  E% F  寺院的素斋也成为饮食业的一种。着名的相国寺内,“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 [* {* {% y( K" u, C, D
) ]5 N1 @8 e3 H' h7 y0 `# ^
  南宋临安的饮食业包括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从酒店经营的规模和项目看,临安酒肆又可分为以下数等:第一等为正店,第二等为脚店,或称分茶酒店,第三等为拍户酒店,是小型的零卖酒店,第四等为沿街串巷流动叫卖的小贩。$ P# n# c2 T7 n7 Z

+ k3 ~4 m+ |/ D; M$ R# G  点心店可分为荤素从食店、素点心从食店、馒头店、粉食店数种。
, ]+ r6 [! s' ^( m  ?" _
6 q3 I! Z( D' Z2 U; r  其名店如有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五间楼前周五郎蜜煎铺、太平坊大街东南角虾蟆眼酒店、朝天门里朱家元子糖蜜糕铺、和乐楼、熙春楼等。临安饮食业往往仿效北宋开封风尚,也有早市和夜市,而水产品菜肴尤为丰富。; X, A, m& ?0 J5 \4 P

! h# r2 A* F9 P3 u3 b' m. [4 `& p" H  酒楼中各种山珍海味,“凡下酒羹汤,任意索唤,虽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过卖铛头记忆数十百品,不劳再四,传喝如流,便即制造供应,不许小有违误。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如此屡易,愈出愈奇”。当地“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6 D, S, b: O/ @0 C+ W
. H9 t1 @1 r$ z+ i  N; |  宋代饮食业当然也呈现阶级差别。如临安城中“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 z8 U1 A* Y3 p

  I- j8 t; [: |" X2 o0 V2 B  另有生产团子、馒头、灌肺之类的“作坊”,“或有贫而愿者,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于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偿之。虽无分文之储,亦可糊口”。: q; X8 n  P$ ]  C- V# ^0 B

$ s: W7 n; r5 z. k+ x3 y  城市中沿街叫卖吃食的小贩甚多。开封的“后街或闲空处团转盖屋,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小民居止,每日卖蒸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牙豆之类”。“番阳城中,民张二以卖粥为业”。“福州城西居民游氏家素贫,仅能启小茶肆,食常不足”。“饶州市贩细民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2 Y0 a2 }8 \( d9 U7 ?8 |4 V4 A+ B
! R4 ]. c8 J: E& ?0 l1 B- ^
  在小市镇和交通要冲也有饮食业。如“韩洙者,州人,流离南来,寓家信州弋阳县大郴村”,“地名荆山,开酒肆及客邸。乾道七年季冬,南方举人赴省试,来往甚盛”。当时村市市邸店往往兼营饮食,“浦城永丰境上村民作旅店,有严州客人赍丝绢一担来,僦房安泊”。夫妇“即醉以酒”,图财害命。“德兴南市乡民汪一启酒肆于村中”,这又是单一的乡村酒店。: w" U0 P% `5 r2 C- M5 m
7 r. U5 y% p: u' b
  陆游诗有“三更投小市,买酒慰羁旅”,“牛饮桥头小市东,店门系马一樽同”,“陌上歌呼簪稻穗,桥边灯火买官醅”,“草市沽寒酒”,“饥从野店烹葵饭”,“小市疏灯有酒垆”等句,都是描写草市和小市的饮食业。: r" [& s/ |" v6 }# I$ C) I) m

$ u0 H5 T/ N4 b5 Y. N  此类饮食店自然不能与大城市的高级食店酒肆相比,陆游的另一首诗叙述他投宿四川一个十八里草市的情形:“月黑叩店门,灯青坐床箦。饭粗杂沙土,菜瘦等草棘。泰然均一饱,未觉异玉食。”宋时官办的驿站也往往安排过往官员士人的饮食,如陆游在四川弥牟镇驿舍的诗说:“邮亭草草置盘盂,买果煎蔬便有馀。”/ I* C' R: S# l& o  G( p" Q
( C4 R; Z% @1 [  e5 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