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代虽有以韩国女子为嫔妃的事,却没有以公主和亲高丽的史例。因而,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王,是中韩关系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_ g& ~0 b% H! R4 m9 \
: |* F3 A, x- K/ E8 X+ i5 R
元朝与高丽王室的联姻,并非如某些史家所说,是元朝强加于高丽王室的一个桎梏。事实上,此事由高丽方面最先提出请求,而由元朝皇帝加以允准的。
8 n3 g' |5 M; _5 h* u4 S: I: o' {7 ?* B& }! I& Z9 S- Q! {
高丽国王的请婚,迫于内外交煎的情势。
! I- \/ [# @6 w, B6 @3 P. g4 q/ f, r6 f$ |
对外方面,自1231年起,蒙古屡次挥兵入侵,蒙古铁骑所过之处,朝鲜半岛庐社为墟。高丽王室退保江华岛,才得以苟延残喘。在高丽内部,自1170年以来,王权旁落,武臣专政已达百年之久,崔氏更是独秉朝政60年,欺凌王室,恣意废立。1259年崔氏覆亡后,新武臣金俊、林衍又相继专政。武臣对王室顺服元朝殊为不满。
' I3 }, M7 J3 \6 k5 z9 X, m- ^) ^
0 W. u! |8 Q+ o( b- n; m 因此,当时在位的元宗决定牺牲国家主权,换取元朝对高丽王权的保障,请求公主下嫁便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 r1 E1 e. A& n& Z# _" L/ h# d. {( T" O2 u& n! [# {6 i5 `& {; a
1270年,元宗前往大都(今北京)朝见忽必烈,为世子(即太子)谌求婚。而世子谌此时35岁,早在10年前就纳有嫔妃。元宗的请求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不是纯粹为子觅妇,乃属显然。
" \( Z8 n9 O2 V9 n% f/ n7 w! u& g2 D1 q( I2 g6 w
忽必烈对元宗请婚一事,并未立即应允。1271年,元宗遣使再度为世子请婚。不久,忽必烈即同意以幼女齐国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此时公主年仅13岁,不能立即成婚。3年后,世子谌才得以与公主完婚。
1 Q3 n1 {; \. ]9 G" Z5 y
, W- f6 U& D# S- T. m 不久,元宗逝世,世子谌即位,是为忠烈王。据说,公主与忠烈王同车来到高丽国都开京(今开城)时,高丽父老奔走相告:“不想百年战火之余,还能再见太平。”可见高丽人对元朝公主下嫁的重视。
8 {& F5 q2 v* e5 x% v8 e
1 d8 u' P G0 v- D. J+ ? 齐国长公主的下嫁,揭开了为时近百年的元朝与高丽王室联姻的序幕。' O7 s0 [, e$ Q0 q
& i8 c# H$ J/ a+ {/ H4 ]2 j3 P2 q
从忠烈王到恭愍王,在这7位高丽国王中,有5个国王娶了元朝公主。其余的两位国王,忠穆王冲龄即位,死时仅12岁;忠定王因狂悖而被迫逊位,年仅14岁。他们在位时未到婚龄,因而无法娶到元朝公主。
d3 g) ?' s; \! f( o( x3 e
4 Q9 Z& n: u1 |! _, B5 e) P/ N 在当时,蒙元兵力笼罩之下的高丽政体,可用国王与公主共治来概括。忽必烈在齐国长公主下嫁4年后,撤回了驻在高丽的达鲁花赤(监察官),可能便是由于公主更能代表元朝皇帝监督高丽的缘故。* J) R/ L6 n* R- F4 N3 Y. ?# p
) L6 q/ {" S. n; H4 v% U) I
元朝与高丽的强弱之分,充分表现于元朝公主在高丽宫廷中的地位。就名份而言,不论高丽国王是否原有嫔妃,公主下嫁后即被册为正宫。齐国长公主下嫁时,忠烈王早已纳妃,而且伉俪情笃。但公主来后,原来的王妃不得不移居别宫,与忠烈王绝不相通。
# o( `, X8 Y. C F# u" p5 L2 B; t( g8 Z& N* W
在高丽后宫,元朝公主手操生杀大权,国王和其他嫔妃不得不仰其鼻息。例如,忠烈王对齐国长公主的无礼行为,往往“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公主对国王则动辄以手杖敲打。事实上,高丽国王并非惧内症患者,而是迫于岳丈家的威势,以致乾纲不振。) Y# L! L4 c6 v; |' @# z+ F
# V) K& P# |" V8 d# n0 m+ o2 M 元朝公主虽不断下嫁于高丽,但元朝廷并未纳高丽王女为后妃。这是颇可玩味的现象。自古以来,高丽女子就以婉媚着称,元朝官宦之家竞相收纳高丽女子为妻妾侍婢。而忽必烈曾有令禁止以高丽女子为后妃。他的做法,可能是遵循以蒙古人为后妃的传统,而不愿“黄金氏族”的血统被高丽人(元朝将其视为汉人)污染。
4 ^! z2 c# L3 M I. r- C. E# @1 `4 w: [5 s'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