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人文通史 古代情歌

0
回复
33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4-3 10: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说:“(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族的文学的特别色彩是恋爱,是缠绵宛转的恋爱;北方的平民文学的特别色彩是英雄,是慷慨洒落的英雄。”他坚持说:魏晋六朝,中国人的爱情集中在“南方新民族的儿女文学”里。所谓“儿女文学”当是“西曲”和“吴歌”吧。
5 o. o2 o/ J; `' a: j1 ^1 f+ K5 V
& Y7 K, \2 X0 [: K6 T' K5 ~6 w  西曲产自长江、汉水流域,爽朗开阔。吴歌,起于苏浙,缠绵含蓄。这些曲子中的男女生活就没有《诗经》里的单纯了,其中有单相思、子夜会,有痴心女子负心汉。据说,有的皇帝还亲自下海创作,梁简文帝的文笔就相当出色,他的《乌栖曲》这样写道:“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娼家。娼家商树乌欲栖,罗帏翠被任君低。”
0 `& D& V- v0 f9 M2 X9 h' h2 ~) g8 P& v4 |' o1 l* V4 o6 `. C  n5 ]
  富贵人家,出入青楼妓院,看来万乘之尊的帝王亦未免俗。皇帝带头写诗作赋,民间的文风则更盛。沿袭汉乐府的老路子,魏晋六朝,官方的音乐机构又开始快速运转了。胡适说:“南北朝分立的时期,有二百年之久;加上以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加上三国分立的时代,足足有四百年的分裂。这个分裂的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这是中国文明的第一座难关。中国文明虽遭受一次大挫折,久而久之,居然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他所谓的“最后胜利”,指的是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吧。
. p8 Y3 Q! \+ E3 l- |- j' ~! }  L
; B" d* S+ S( y* O# }  j0 Y  南方民族缠绵悱恻的文学得到北方民族强悍威猛的新鲜血液;北方民族的慷慨英雄同样被南方文学的烟雨水气软化了。中国人的爱情升华到一重新奇、别致的境界,变得更泼辣、更露骨,前所未有的性感。在杀罚四起、民不聊生的年代,醇酒妇人成了惟一安顿灵魂的救命稻草,民歌这种文学样式在特殊时期被夸张地肢解了,更注重人性的突显和爱欲的放纵,甚至不惜把性爱抬举到最醒目的位置上。他们放纵,但不淫奢;恣肆却不糜烂。尽管也常有玩弄感情的嫌疑犯,毕竟大多数还保持着淳朴健美的体魄。& O8 ~' s$ S3 Y6 [4 l, F6 o7 d  B
- f% R9 K- y: A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一口气列举了几十首乐府歌词,后人读来,总要耳热心跳——魏晋六朝,真够劲儿!5 Z5 u  ~4 D6 O
, F8 ~# P% P8 n7 U3 d2 x. \0 ?% \
  《子夜歌》节选:“宿昔不梳头,绿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这简直是公开进行肉体挑逗,有青楼气,似非良家妇女。0 V" b% e5 x: S6 G" x9 P8 `
# Q. Q- e8 }) e
  另一首:“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倒也十分有趣,春风无情,罗裳有情。怎么那么巧,一吹就开?想必是当开则开,不当开,春风再疾也不为所动。
8 b$ Q( ^4 U" Q2 ~  K3 u' l  G- J) Z, I: t/ n. N0 e; w
  “寒鸟依高枝,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哪得好颜容?”这一首坦诚外露,直奔主题,这姑娘不是傻大姐儿,就是二百五;程颐管事儿的时候,这些淫词浪语是要掌嘴巴、打屁股的。
2 n; w  \8 i. l" L% I9 x$ i, s) Z+ C! H0 l" Y$ w
  《莫愁乐》之二写道:“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在朱程理学的教化下,女人对自己的规矩极为苛刻:不小心被男人碰一下手,便要砍断自己的半截胳膊;被医生珍视溃烂的乳房,也又哭又闹、抹脖子上吊。《莫愁乐》倒好,众目睽睽之下,探手抱腰,而且希望大江断流,时光静止,全世界只留下他们一对恋人才痛快呢!厉害吧,不但大大方方地做了,还要唱出来,记到乐府的笔记本上,让千百年之后的人们看看,魏晋六朝的姑娘小伙儿是怎样生生死死、白头偕老的。可惜,琼瑶女士的爱情小说足足晚了一千多年。
* e9 v2 E0 H' n% x5 J, {
) i6 p# v  N+ U0 O, F  《碧玉歌》索性把笔墨搬到了床笫之间,这几乎是最原始的声像录制设备:“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f5 A# c8 f; v' J8 P$ V) z1 k
0 B" l7 K2 q2 c- l8 r$ s
  《读曲歌》是被情爱烧出来的痴言呓语,现代人并不比歌中的女子更理性、更有诗意。她起誓发愿的神态酷似西汉乐府的《上邪》,参照品味,相隔数百年的痴男怨女,绝不肯在海誓山盟稍稍撤火。《上邪》说:“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哀。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再听《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瞑不复暑,一年只一晓。”
7 V' Z3 h7 Z8 S
: ?, ~- P7 ?2 {6 A2 p( z  海誓山盟总给人“说大话,拾小钱”的错觉,说得天花乱坠,终究是无法兑现,难以测试,反正是嘴对嘴、空对空,骗了你又能怎样?单就这些有气魄的漂亮话而言,出口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事无非是一方面虔诚热忱地煽动,另一方面心甘情愿地接受煽动。如果乐府歌词容忍较为拖沓的篇幅,那么,《上邪》中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将着成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读曲歌》里挨骂的小动物也足够编纂一部自然史了。* U3 o& q) j2 n, E6 y
5 e) p" Q( C# P5 P7 h2 w$ H5 l0 l
  当然,健康的爱情并不意味着自始至终都是甜哥哥蜜姐姐,悲剧性的感情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3 r' m7 }; A( G% T+ K
- v5 c$ D6 t4 W& `* `- y1 L7 e' m  据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记载,宋少帝时代(公元423年—424年),南徐(江苏丹徒)有位秀才到云阳(江苏丹阳)去办事,路过华山脚下(江苏句容县北十里),爱上了客店里一位姑娘,回家就害了相思病。姑娘得到消息,对赶来求救的书生母亲说:“把我的围裙藏在他床席底下,病即可痊愈。”这一招儿果然奏效;岂料康复中的书生发现了这个秘密,围裙被他吞下肚去,临死前,他嘱托家人,灵车一定要经过华山脚下。送葬时,灵柩行至华山客店门前,拉车的牛忽然静止,皮鞭也抽不动。这时,店里的姑娘哭到灵前,祭奠了一首《华山畿》,随即棺木应声打开,两人合葬。/ S1 H6 N# G% h7 G
" Y5 j; y+ ?# ~1 u. R4 L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华山畿》的故事有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影子,同时,也为明代《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故事做了引路人。《华山畿》简短而精彩,尤其是第一首,令人弥久难忘:“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c8 h/ J$ c0 K
# {8 v$ [& k3 H; @3 K% J4 _1 o. S
  青年人的赌注“啪”地一声押上去,千古有情人为之黯然失色,毕竟会说漂亮话的人很多,能经得住一死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 y7 W$ C% J* ^1 ]& P2 |! h
- Z, m/ O(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