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为中华国民共和国简称。但正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华夏地域。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对抗,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2 T$ v# O5 o5 z8 b2 B
【中华】
; ~' M- c4 T8 c' Y8 @* {上古时代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道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华夏地域。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3 P$ n3 m( s1 e
【九州】3 C# b5 X3 C7 P, b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代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别离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逝世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 `7 c- g, w+ Q0 t【赤县】
6 g0 B/ v: B: _& o前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 和柳亚子师长教师》:“长夜难解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0 P" ^+ b0 P- U; [. U0 ?4 ]
【华夏】
" C4 p5 t: R! ~4 _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华夏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华夏指黄河中下流地域或全部黄河道域。如《出师表》:“当奖率全军,北定华夏。”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全部黄河道域。
/ j8 O- k- ]& Z2 D$ c$ p$ P【国内】
% Y+ A1 D* G( [! g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国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国内存亲信,天际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国内年夜乱,将军起兵江东。”
& p2 k# d. o* _9 V- x- Y【四海】: R; K: R3 A8 M
拜见“国内”条。指世界、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囊括世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年夜,有几人欤?”& X" c- p9 K$ W+ j
【六合】
/ W9 |; T! b: ?$ [' J; Y' [高低和四方,泛指世界。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3 O# k* ~3 ^! l) M" @1 a3 N
【八荒】
, z! l5 }8 X# \# A! I四面八方遥远的处所,犹称“世界”。《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p! t% N9 U2 G7 m2 Y+ p* J" n
【江河】" L0 q c) X6 o( e8 D5 f5 ?
古代很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正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4 l% _* j; O3 @ b+ Q& B% H4 A+ O【西河】
( }( X1 x. z' c6 A2 |- T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域。如《廉颇蔺相如传记》:“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9 C9 S0 U/ [ s4 C) k) }【江东】# q; K3 r3 c; P) m2 t
因长江正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标的目的斜流,而以此段江为尺度肯定器械和摆布。所指区域有年夜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流南岸地域,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门地域称作江东。《史记 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后辈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貌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 l% B o, Q/ ^! a【江左】
3 U9 D4 G1 z5 i" g7 s! \! O即江东。前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上钩》:“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3 w+ i! A* q( n【江表】
" y: x7 ]; ?- a* t6 p" V长江以南地域。《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 ]+ a% T# o$ f9 x( G/ E. D$ ~: l【江南】
7 S9 N, t4 [: c' k6 H2 A! ]1 C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景致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i m$ Q! @5 L3 N3 B
【淮左】/ s Z" p1 B( N8 U) }
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正在淮水东面。3 s& e0 z. x f: m5 Q
【山东】# M9 o; P% x& o+ P* h0 x
顾名思义,正在山的东面。但需留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分歧的山,而所指地区不尽雷同。下面是以崤山为尺度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贿。”《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0 _8 c; |+ U) L. }4 m1 z/ F【关东】1 j3 m) J' @3 ?9 ~9 B% V, V; d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域,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域。曹操《蒿里行》:“关东有烈士,发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域。- ~& |9 C6 G0 U0 `; ^' O- @
【关西】% l) u9 M' N0 m& I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域。《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正在关西,为操后患。”
/ u+ E- @0 N( ?4 j9 |【关中】
: M9 w: k R$ h% t/ M) Y所指规模纷歧,前人习惯大将函谷关以西地域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认为关中之固。”
0 Z1 _ n6 ^9 G+ B【西域】( h6 m# |" l2 @" Z: y$ O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域。《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年夜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 m6 y3 [3 Y2 I- W! d: q1 P【岭峤】
) ~2 i4 \" j% t( Y3 Z2 _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年夜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5 r/ w- A! {: _6 C0 [【朔漠】% Z' A' z9 X% H* x2 l
指北方的戈壁,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冷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然迎着朔风回来”,指寒风。7 N/ J- o. a/ a2 X
【百越】3 U& ^/ p ~1 f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栖身正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边地域。《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G6 k+ j+ C8 l3 Y( i8 Y; e
【五岳】* u' r& O/ r+ `/ T5 {9 u- i7 o+ C; e% y
五年夜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华山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3 \1 r5 G6 B" e, Q【京畿】
, B% T* [6 x4 Q6 J; _; ?都城及其邻近的地域。《左忠毅公逸事》:“乡前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8 B. G+ X0 e; Z' z$ M A
【三辅】2 j4 @9 U8 }8 n% I8 f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域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域。《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今后简称“辅”。! Z3 C% h9 }9 e3 j) N
【三秦】
' v9 p& L" \-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域。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F$ \0 M! X9 Y. P% v+ P
【郡】
X* g4 r9 X; }# m6 L/ X- }# K4 N7 U9 E# j古代的行政区域。秦同一世界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关键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U$ A" M' A* L. Y
【州】
: ]9 I* N5 o; D拜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英雄并起,跨州连郡者不成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平易近附操者,逼兵势耳。”
0 D, b# e& H8 d4 ^5 K- h【道】$ k% a0 y6 j. l4 ]% o' d8 u
汉代正在少数平易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化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元。明清正在省内设道,个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 a- z7 W$ p( o; H【路】
6 w/ J) T0 ^* N9 Y, S8 n宋元时代行政区域,相当于如今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狼烟扬州路。”
) c7 a" ?6 U2 W7 t【山川阴阳】
( {- b: ?: Y3 k, e6 a- a+ C% k;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 o4 D& ]8 T7 V5 X% t0 B【古称别称】
( g6 h/ n( \' r. g- _1 y, Y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衔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姑苏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 R7 H$ c$ J/ ? R3 a, x, A M) z& d,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