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乞丐的文献记载+ s4 f6 R2 ~9 n; v# O) r+ N
+ J( t( l% |: G& x+ g+ o5 R【後汉书独行传】曰:「向栩字甫兴,河内朝歌人。向长之後也,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不好语言,而喜长啸或骑驴入市,乞丐於人。」( M& c! n2 e6 g" @7 F
* }& a9 B! h0 y- n9 [( x1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乞食于野,野人与之,公子怒欲鞭之。」1 v# w& d8 _* W, K% ]& J6 i5 K
% M4 A. [' u, V4 V8 R ] s
【龙城录】载有「一日,伊水上遇一丐者。」9 ^' d% y& F) u$ u3 x
& r( {% C/ b7 R, q9 f) ] ]
【稽神录】有云:「安陆人性毛,善食毒蛇以酒吞之,尝游齐鲁,遂至豫章,桓弄蛇於市, 以乞丐为生。」
B# |# h: |* F7 N- V! k
9 u7 V! l3 u. }( X* T. c0 [" L足见是先有乞讨的行为,後有行乞的身份;唐代元结著【丐论】,自称:「游长安与丐者为友。」由此可知以乞讨为生的职业乞丐,可能最早出现在六朝。
/ S* |5 @. Z) O- J# a. G/ D1 y3 G7 U9 H/ z; \9 \
【东京梦华录】形容开封城「诸行百户,衣著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至於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所谓规格者,大概是指穿著制式服装在特定地区或针对特定对象行乞,并受到团体的约束,要尽规定的义务。/ p+ J3 h8 k9 Z$ \7 S
7 p. n- C1 m) e5 X7 y- ?# L3 A1 n: @) M; a/ \3 x7 L
宋元话本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描述杭州城里的乞丐团头金老大,他手中的杆子是领袖的标记,统辖全城的叫化子,证明在宋代丐帮已然成气候,是具有某种程度组织规模的社会群体。「这般丐户,小心低气,服著团头,与奴一般,不敢触犯。」想见当时的丐帮纪律严明,丐头的杆子一直沿用到清代,不仅象徵权力,还可以执行帮规,惩治违规的乞丐。5 }; m; T+ @9 H, j1 C. f
! K) P9 G. T* G) w5 m M" }二、讨孔子的人情4 U3 J9 W7 b0 n" l% E# ?
c0 H7 t3 ~7 ]3 m9 n据说孔子当年曾在陈国断炊,接受范丹的济才不致饿死,因此後世的乞丐供奉范丹为祖师爷。他们挨家挨户向门上贴有春联的商户乞食,替祖师爷向孔子的徒子徒孙讨回一点人情,东汉的范丹是历史上著名的穷汉,和春秋时代的孔子竟也能扯上关系,当然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的结果。3 s5 ?8 U4 ^9 Z; s+ g
7 U) ^) R' ?$ y6 f
近代乞丐供奉朱元璋的愈来愈多,朱元璋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洪武,幼时孤寒,被送到元觉寺当和尚,但命运多舛的朱元璋又被逐出庙门,落到挨户乞讨的地步,传说敲打牛骨头就是从他开始。
" E# B* N% `. S
) Q% ~) ^+ R( k穷家门的人称那牛骨头为「太平鼓」,上面有十三个小铜铃,相传一个铜铃可吃一省,十三铜铃可吃遍全国十三个省份。当年朱洪武曾北上进京赶考,未中功名,途中忽患伤寒,幸获穷家门人救助始愈。当上皇帝後的朱洪武传旨,从此乞丐使用安上十三个铜铃的太平鼓。
5 @( u- Q: i4 e: Y" M4 ~% y/ F1 U" {9 _/ D2 L& l
另有一说,唱花鼓行乞源於朱洪武平定天下後,为恢复家乡凤阳的元气,不惜迁徙江南富户十四万至凤阳,并严律私归者有罪。由於连年征战,田地荒芜,凤阳地方流离失所沦为乞丐者甚众。於是移居於此的江南富户每至冬季必扮成穷家门人,藉行乞潜归原籍,久而久之竟以行乞为业。
% O3 e# y/ j- i+ Q) q0 r4 C; P, T7 c+ ]- O$ n0 a. u$ N
一首花鼓歌谣唱得好:「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背起花鼓走 四方丰衣足食的太平岁月,只要掏掏炉灰、倒倒溲水,穷家门人不难在富贵人家的伙房混口饭吃,甚至将厨余打包带走。遇到喜宴节庆,说唱逗笑逢迎些吉利的顺口溜,更能讨得酒食或赏 钱,乐上好一阵子。
: `; k! @! b+ a# n6 z% i. e. T( b2 I& Q5 b# ]+ u1 B
当乞丐也得拜师,乞丐头权威无限,负责地盘分配,小乞儿若是不能按时孝敬头儿,挨顿打骂事小,被赶出地盘成为流丐是常有的事,甚至遭受帮内私刑丢了命,所以「高高山上一根 棒,好活一阵是一阵。
+ L) ^* m Y& r: J& K. y' {8 P/ z
$ B% W3 H. g; p& {5 I: l: G& y+ P% n沿门乞食的叫化儿乞丐,不论男女老少、瘸瞎聋哑,都是如假包换的穷家门人。乞丐组织门户森严,分行分类,行有武行、文行;武行有叫街丐、钉头丐,柱头丐、蛇丐等,甚或强讨硬要恶形恶状;文行有响丐(打太平鼓、打竹板说数来宝、唱花鼓等)、吹乐丐、诗丐等哀乞者皆属之。
$ g; q1 B/ v0 v& `
6 Z* V; P6 d0 E3 Z Z/ Y" h+ a/ y
" y$ x; g9 N3 b$ O, q9 N) y7 |9 Q9 ?& R% w
三、丐帮开码头* _- o+ [- i$ R: C2 O. F8 X7 U8 a
' @: M7 z: ^! _4 a) N历朝偶见丐帮陋习,每年旧历二、八两月,或是端午、中秋、农历年三节期间,乞丐头公然带领成群结队的乞丐进入城中,向市面上的商户们强打秋风,索讨规费。凡是纳了捐的店铺,丐头就「出一葫芦式之纸给商店,使於门,曰:「罩门」。罩门所在,群丐不至。
- v% R8 ?: |0 A0 [8 {6 E" }# L* F4 r. L& ^: x' w2 u# X2 v
其文有:「一应兄弟不准滋扰」字样,或无文字,仅有符号。商店既登门 勒索钱财,就像贴上门神驱鬼一样有效。
$ h7 H3 O9 J/ q& b2 l' \' \8 |) Z/ H
若是遇到不肯交纳丐捐的人家,乞丐头会支使群丐终日登门强索硬要,闹得家宅不安鸡犬不宁,非妥协不可。为了避免他们捣乱滋事,官府对他们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非但人数众多,并且一点都不怕被抓进牢里去吃公家饭。7 {( j" M. f7 c5 I$ w; F) O9 }
* Y L2 p! {" n) F4 j/ c3 }8 M因此,丐头按季带著徒弟逐户收取丐捐,平时遇到红白喜事就伸手索讨喜钱,帮徒日增组织愈密,大丐头俨然成为帮主,划界线分地盘,以防止外来的饥民穷汉来占码头。为了做好与地方政(蟹)府之间的派派小说,惯例将丐捐分为五份:丐头一份,群丐合分三份,其余那一份当然就是用来孝敬当地官府。 u/ a U }! q% F3 K( n" d" k
. \" J& p" W# Z) t# Z) O/ k& J1 y
$ F+ i$ ]" h! d2 {! t. E
四、小说中的丐帮
! k& [' _/ j# E6 m
% [1 U, F2 o( K/ Y: c丐帮是最常见的帮派组织之一,人数众多、分布极广、势力庞大是其特色,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大帮。
& N8 I& a+ \9 U- ^* q& d2 m! l" n* N. }" K
凡是叫化子皆属丐帮,除强济弱,重诺守信,为江湖上著名的正道组织。由於帮众分布极广,眼线甚多,耳目灵通,故在搜集敌情,传递讯息方面颇有所长。
! x+ w! A: P" j- z2 P3 T2 Y( M* I
通常丐帮帮主拥有代代相传的高绝武功,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其他丐帮人物武功博杂不一,玩蛇者或擅弄毒,嗜酒者或能施展「酒雨神功」。0 L- w! \% J) X& U+ g! m1 x
- u3 H, r+ S" I) A5 K/ s$ D& ^' \
丐帮人物出外行乞时,手中多执一根打狗棒,以防恶犬袭击,打狗棒法的特点是灵活跃动,机变百出,正是由与狗搏斗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发展出来的技巧。
9 w; u4 z8 ?# h! Y
) `0 n' p* T' f% v+ T7 [' e; ~% A传说中,降龙十八掌刚猛劲强,威力无穷,号称「天下掌法无双」,威震武林。
, [! R* b1 _1 g. O2 d8 x( [, D t) P$ J8 Z$ r/ ^6 Y
小说裹的丐帮组织十分严密,帮主之下有各司其职的长老数名,还有舵土、香主等职务;另有一说,丐帮人物以肩负的布袋数量多寡定其辈份高低,负袋愈多辈份愈高。丐帮帮主不但武功顶尖,道德操守亦属一流,为公认白道英雄的领袖人物。3 g$ F, w/ @$ @8 c' L/ p0 Q6 C* k$ Y8 e8 h
% r! N& V$ l& f- d) q
有天地的地方,就有人
! s1 y+ E8 |% ^9 Z" Z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y6 p9 ]+ G; D- T# V5 V4 [7 v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乞丐
3 q. q! u5 X! {- C& b有乞丐的地方,就有丐帮
+ N7 k. r( j+ A: I: _6 X
0 `5 q/ v0 o. J; D
$ `" _/ E$ Q" l; B; M5 a- c&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