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宗教民俗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

0
回复
69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1-24 14: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徽州家谱的渊源明清徽州家谱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
& Z' U' D6 r+ H2 \4 o- O3 G. `5 G" y
. k" `1 @8 _) @9 K  首先,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对于史表尤为重视。崇祯年间吴士鹏在《临溪吴氏宗谱》中写道:“昔龙门氏之业开于谈,而成于迁、固,后世家谱之宗也。”清乾隆时张元泮在《甲道张氏统宗谱》中说:“仿龙门世表,经之纬之,明昭穆以别尊卑,使数十代之世系昭然在目,千里之云礽了如指掌,厥功伟矣。”
% E) m- b2 l) R! L/ J) u+ S' D8 u! K, z& u1 A; \# {' A
  其次,从具体修谱方法看,明清徽州家谱继承了欧、苏谱法。欧阳修、苏洵在北宋时各自创立了家谱,他们所使用的编修方法被称为欧、苏谱法。明永乐年间赵文在《环溪朱氏谱序》中说:“若宋欧阳公、苏老泉咸作谱以稽先世,以贻将来,良可尚也。”吴道宗在《临溪吴氏宗谱》中也说:“近谱则莫于欧、苏二氏良,欧以世经人纬法史氏之年表,苏以系联派属如礼家之宗图。”由此可见,欧苏谱法在徽州地区的影响,对当地家谱体例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明清徽州家谱在编修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史表、欧苏谱法,同时也有所创新。程敏政编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即被徽州家谱编修者称为是一大变革。如《新安许氏世谱》说:“古今修谱之例有三变,始如道统图体者;中如欧、苏谱体者;至程篁墩谓欧、苏谱体,一图一传,不见统宗之义,乃变为《汉书》年表、《唐书》相表体。”
4 \( k- A" n- I# }4 v, }* g: V( e) y
# _! {; y' ^3 u" K. Q  再次,从家谱编修的前后延续性看,明清徽州家谱亦是对宋元时期徽州家谱的继承。两宋时徽州地区修谱活动已较频繁,如据《柳川绩邑胡氏宗谱》载,该族家谱仅在南宋就修了三次。这些宋元家谱当是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主要依据。
0 @) B4 c1 t7 l) j# l
8 g; p& {/ b8 l4 H# w" e6 X! O7 p  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多、善本多。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其中明代家谱约有400部左右,多为古籍善本。明清徽州家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如宋代胡舜申、元代陈栎、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1 D7 n1 W7 A9 x& u. Y4 @! x

: S# s% k! O4 p3 m. k) v  二是家谱种类繁多。明清徽州家谱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U. R! F& G" C9 r. q
1 O) I/ k2 L5 @6 s) f) o
  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明清徽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总之,明清徽州家谱是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1 E. Z2 I0 R# b( e7 E2 N- U9 k2 I
8 f5 P: {6 b3 S( X! [* d5 c  此外,徽州家谱充分折射出了明清徽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家谱为徽州宗族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俗形成发挥了导向的作用。, M0 r/ q1 A0 e5 O& k8 @2 o% G# J

* S4 x( |% s. r  明清徽州家谱具有独特的徽商文化特质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一些地域特色,具体而言便是徽商对明清徽州家谱的影响,使明清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着。其俗不儒则贾,相代若践更,要之良贾何负闳儒。”这种“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在家谱中表现为对商业行为的宣扬与重视。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 L# ~% k; n7 B2 S$ ^1 [
" B! v3 Y8 p* {6 v% m$ R: g  第二,为徽商立传,体现了不轻视商人的文化理念。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基于这种理念,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
: o5 k; S: Y  }* a: y  r
9 m' q2 j9 u, w& ?/ z- K  第三,将家谱作为经营活动中的交际手段,体现了家谱在商业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功能。作为宗族而言,有共同而稳定的居住区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但徽州地区却是“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人因商业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流动性与分散性,与宗族要求聚族而居的特点相矛盾,为了弥合这种矛盾,利用编修家谱将“十七在天下”的族众聚合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利用家谱的“收族”功能,能有效地将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凝聚起来。( G1 O0 ?: f0 v" n7 B

! R" i- V2 [7 A; {! m  另外,徽商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利用编修家谱进行联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竞争,甚至可以互通信息达到共赢的效果。如《绩溪西关章氏族谱》载章必泰,“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尝因收族访谱,遇福建清浦江宗人名汉者于吴门,道及南峰宗柘重建事,于是相与刊发知单,遍告四方诸族”,“厥后诣浦城,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作为商人的章必泰“遍告四方诸族”,一方面固然与收族的目的有关,另一方面其利用宗族关系减少商业活动中的竞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_4 c, ~  @. T  @
9 D& s( N' D( u$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