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罗汉”有三义:
& g4 Y W) B: @5 C! {3 {1 P5 h2 R8 z
其一曰“杀贼”,杀灭烦恼之贼;; o+ x/ v; m) H
0 ]5 _+ G/ |8 O1 P, i* w, n' r+ P
其二曰“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
{- ?1 }% ?$ b5 s
! C; n8 D" F* U/ a) x 其三曰“无生”,谓不在受生死轮回的束缚,已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4 ?+ [& Y) i3 Y& I2 \; E6 f: j/ l3 K8 k
佛、菩萨、(阿)罗汉的根本区别:
' o+ z) o/ t0 ~% Y' X; f# p0 V2 v* C7 q0 d# i" \6 M t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9 O+ L; c4 y$ m% _9 l) c
5 I7 w& G5 w) T# r5 }) W t 菩萨:自觉、觉他;" E0 I" H0 H/ a
, ?! t: n( ]) D2 T
罗汉:自觉;4 R3 y3 e! {& I, v5 u% Y$ w! L
5 a% K# x# O& }3 y D2 e+ i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0 I/ C7 } C# ~) g1 J6 c* w5 r" C# s
9 M \, ?/ y* {( }! r4 z2 r0 s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 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罗汉(或称十八阿罗汉、十八尊者)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罗汉之说盛行于中国汉地。十八罗汉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
, ]9 j- V6 l0 m3 h& U& @2 x# L; t5 |
其实最早北凉、道泰译的《入大乘论》中说:“尊者宾头卢、尊者罗骺罗如是等十六诸大声闻----守护佛法,”但未列出其余十四人的名字。佛经上说是十六罗汉,为何又成了十八罗汉?是唐、玄奘法师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中最早记载的。一说是着《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玄奘,一说是伽叶与布袋和尚。清朝皇帝乾隆则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首十六罗汉的名字早有佛经所载,但最后两位罗汉仍存不同说法。原为十六罗汉,但中国民间增加了两位罗汉,成为十八罗汉。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q1 j; c7 t2 _% R, L4 Z# ?/ O* R
1 R% y% o7 p1 q6 N 佛教教义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而“阿罗汉果”便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免除投胎转世(生死轮回)之苦。凡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可称“阿罗汉”(简称“罗汉”),也都可以享受人间供奉。佛祖曾明示:十六罗汉,可不入涅盘(死亡),常住人间,弘扬佛法,享用人间供奉与祭祀。
6 r" q* _1 P, p6 C0 p
' N8 h( L" n" A C" y9 F “十八罗汉”的由来" k/ D; Z+ M0 V
, p! u2 {, a, X; M: z; @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h0 o( U; p* ~9 |5 b B( e
$ t* ^! i O+ ]- ~ 罗汉,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f0 ?( [7 Z" z4 X9 s9 L
' |/ U1 X- n; z2 W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 O$ {9 A; @8 G3 u B
5 x" w0 M, p& y1 B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5]/ p$ `* n" V" `3 V7 |1 O c
9 V, Y' j; i5 W8 j/ n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6] 。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 P' o! n& v" p) {
1 q. d3 V, W: W/ E' S' Z! `
“十八罗汉”最早记录9 d2 A0 I+ B! ~
5 C+ ~* `. F' M) G! O2 Z: h
最早记录这件事的是宋代苏轼,他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出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罗汉即《法住记》中列的十六罗汉名,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与第一位其实是同一位,只不过一个用全称,一个用尊称而已。后来,宋代志盘在《佛祖统计》卷三十三中提出新见解,认为第十七位应是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君徒钵叹尊者,也就是“四大罗汉”中不在“十六罗汉”中的那两位。, @* C5 {+ [; c7 g; |
1 {) l- Z4 O6 Y3 Z 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藏传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是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弥勒。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
4 f* W9 w. T+ H& d* z8 s( j5 K* R h: v9 w1 S0 }4 Z% L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的形象,是后来的艺术家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是吴越王的妻弟发愿所造的
5 E; z3 b6 R8 M7 U3 J
, d; d( m4 q+ R1 ? 相关记载
; a3 \) d+ O8 H3 ]0 d! e$ K
+ S3 v: R) F1 Q; }9 M9 X 据经典记载,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
8 \9 a+ B: t- C7 v% z/ k& j4 X, I! j# V' [8 X
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到五代时,绘画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着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 |3 ^0 e: F$ S2 v+ |0 z4 V3 v
# ?/ L( C# O$ B; l) P3 c5 T6 q 漫谈“十八罗汉”, `. s) V- Z( ?, q3 S4 D1 K y" \
, Q5 C2 L) o7 H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阿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后集二十),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法住记》的作者,第十八为宾头卢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堕阇的重出(见《东坡七集》续集十)。清《秘殿珠林》也有贯休十八罗汉图卷,后有宋·苏过、元·赵孟睢⒚鳌ぷ诔谷希膊惶饴藓好帧K巍ど苄怂哪辏- [& H7 n/ t8 d2 v4 h5 @3 P
: C1 d, m$ v' b: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