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物品器具 世界十大名刀

0
回复
57
查看
[复制链接]

7305

主题

13

回帖

733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337
发表于 2021-1-15 20: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大马士革刀
' M% P8 W  g+ _# H/ G$ v
; H  U! M% }, M6 _$ @  大马士革刀原产地印 度,是用乌 兹钢锭制造,表面拥有铸造型花纹的刀具。大马士革刀通常为弯刀,其最大的特点是刀身布满各种花纹,如行云似流水,美妙异常。这种花纹是在铸造中形成的。; z3 f' c2 q- V+ P
7 \( f0 [; a5 W( N. y: k$ [5 o
  不过其实大马士革钢刀是欧洲人的叫法,用来指伊斯兰诸族(印 度、伊 朗、阿 富 汗,布 哈 拉、土 耳 其)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这种钢在铸造成刀剑时表面会有一种特殊的花纹--穆罕默德纹,是属于花纹钢中的铸造型花纹钢。几乎所有古代的花纹钢都是用来制作武器的。因为花纹能够使刀刃在微观上形成锯齿(肉眼无法分辨),使得刀剑更加锋利。大马士革钢刀上的魔性的花纹简直是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6 A# T1 K0 \7 w; }& y/ z/ @
0 d* s2 L1 v( p
  『大马士革钢龙泉菜刀』
$ v5 N% a3 E2 ^& q' G' K  j- {, [6 |( b8 l7 s
  由于印 度的乌兹铁矿在17世纪末被开采殆尽,所以铸造型花纹钢也消失了,大马士革钢刀的制作就此失传。20世纪,不断有人想利用现代的科学来分析和复制大马士革钢刀,但是都失败了,而今大马士革已经成为花纹钢的代名词了,现代的大马士革钢只是焊接型的花纹钢了,而且这种花纹是为了美观而制作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时至今日,那曾经名动寰宇的天下第一刀只剩下一个动人的传说。
$ O& G% s4 ]5 T4 f/ i/ I& a+ c5 ?/ r
" L5 w7 P! Q# @5 g; H4 q6 \0 T$ j) D  (一)乌兹钢花纹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e2 e' g" `  j% D9 V4 Q. F

/ F2 @0 q2 s4 U: f) r' M6 S  1、雪花纹,! L; W2 m" a, {1 `

" G5 d$ N6 }, ^( M9 i! R  2、发丝纹或波浪纹,- m! t; x/ O# d9 k, S

5 J% a1 o% O1 u0 L  3、网状,
2 `7 Y) f/ f1 _$ |, |
6 m0 E; E0 g5 ~8 t  4、最着名的乌兹钢花纹--天梯纹,在刀剑的身面上横亘数道波浪形花纹,使得整把刀剑就像一道登天的天梯一般。) w4 j- H/ Z# k: O
5 W9 i! Q; z0 k! n6 u0 x: o
  由于乌兹钢花纹的繁复华丽,所以有人将乌兹钢刀剑爱称为“钢铁的丝绸”、“大马士革的星空”。/ Q# }8 Z- q' y8 v& U! ^
; }. t4 F  ?7 a6 M
  (二)简略分类
+ b" H$ H* m4 b$ @* k
4 i3 G3 [& x7 s% n. _+ z7 q! l8 a  乌兹钢刀剑的使用范围很广,在地域上包含了北非、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黑海沿岸、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脉、中亚沙漠和印 度次大陆等地区,即几乎整个伊斯兰教流传的地区,民族成分更为复杂,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刀剑形制和文化实在是难以尽述,其中最为人们铭记和称道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伊朗波斯帝国萨非王朝、印 度莫卧尔帝国锻造的乌兹钢刀剑,流传至今者多是16~19世纪锻造,16世纪以前所锻造的刀剑十分罕见,流传至今者可以称得上是至宝了。(古代乌兹钢刀剑多是直刃,13世纪蒙古西征时期左右才出现了大反的弯刀),现简述16~19世纪刀剑种类如下:! F7 T' g8 G, t0 ]+ m( M, F

/ c5 G/ u$ N' S$ L9 x  土耳其帝国长刀
7 ]$ d# I( k' `  }5 J5 M( o" B, K* g3 a& k  A$ J( v
  1、基利(Kilici、Qilidj)
- p4 i" m; c: S9 q" W7 @# p. l+ I4 G6 Z8 F% e# b
  2、帕拉(Pala):这两种长刀都为弧曲形状长约80~100CM左右,厚0.6~1CM左右,重在1.5~2.5KG上下,相对来说帕拉较基利为短也较轻,刀身全长四分之三近尖处特别加宽,在这个加宽面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面上则施加血槽,护手做十字形,刀柄柄头多下弯成圆球形,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脱手,比较其他民族得乌兹钢弯刀土耳其人所用得弯刀大都较重,兼有战斧的作用;
4 k% o" R/ T3 R! b; D
$ t  [6 z' Q7 Z% f; I8 `  3、亚 特 坎(Yataghans):这种弯刀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独有,全刀相对较短,只有60~70CM左右,3~5CM宽,重量较轻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时重心靠前,斩切力极大,携带使时多收在刀鞘中横插在腰间。7 ~" j" w, Z/ Z0 i0 G- m
9 A9 F' X; r2 J3 ~( n( c1 v
  伊朗萨非王朝长刀
. s! W3 [. c8 \! E- j- ]" J4 y1 x# i+ Y% w
  1、舍施尔(shamshir,阿拉伯语狮子尾巴之意),此种弯刀久负盛名,大多长1米左右,刀形大曲形如弯弓或新月,刀面宽度较土耳其弯刀小,大约宽3~4CM上下。大多无血槽,刀柄头部不大也不做圆球形,只是下弯成直角,护手亦做十字形;
2 V* l. x9 a& [+ k& W
5 V+ C% t* {: O" U  印 度长刀及长剑4 e! b& b+ C; ^

/ L1 w7 K% R* o5 d& q$ |4 i5 F  1、塔瓦(talwar):印 度特有的弯刀样本,刀柄做丰腰“亚字”形,部分还加有西洋军刀似的护手,大多为金属制品,刀身与舍施尔类似多较窄。+ G8 C  ~$ p- w

( y4 V: V) D% j  2、帕塔(pata)长剑,印度独有之长剑形制,多带圆筒形长护手用于刺杀,很是便利。此外印 度尚有另外一种长剑名为法朗(farang)或法朗奇(firangi),刀柄与塔瓦长刀一致而用剑身。
' t4 Y6 W3 z0 E# C# ]# A  \9 P  E! m9 R7 ~- h9 q
  乌兹钢流传地区通用之短剑坎查
& w# X8 @7 o8 ]# w( s' w& [8 _5 I' Q& Z  @  p9 h/ r) y. T
  (kanjar或kantchar)。此类短剑极为锐利,剑形近于古罗马短剑,长度大多不超过50cm。
, J# z2 s: P7 ]: V$ N2 e, a- }/ b' d, N6 J% J1 ]
  另外阿拉伯半岛和尼罗河流域信奉伊斯兰教的部落民族所用之短剑、小刀也多使用乌兹钢锻造,其种类甚为繁杂故不赘述。' p! y5 h8 N/ l0 z; t

8 r! m  t% S* A5 A! {3 u  二、中国唐刀/ l, e- g- e5 f
& A5 }+ t0 ?& {8 {# L& q
  唐帝国通过开明的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从唐初的统一之战到盛唐时期所有的对内对外战争,都出现在冷兵器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武器——唐刀。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与阿拉伯大马士革刀着称于世的两种名刀,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在艺术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可以说是我国刀剑史上的巅峰。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L" \6 B: A2 r" O3 C

# R$ f3 Z5 O# y4 P  上图的环首汉剑,参数为:, L' S: H4 I; L
1 C1 i% i6 g5 Y7 @1 F( u* _
  <全长> 约110cm;% i. J! j- \, c, v
+ e& S6 c/ j9 g! [  A
  <刃长> 约75cm;
, O! O% M( C$ L- P# O4 o+ U1 B: N! E& f$ _
  <刃材> 百炼钢;1 P6 I. e, ~% O5 \6 Y) x3 G
+ i. T& H8 y4 s- H$ J( N) k
  影视作品中的唐刀!1 j$ j5 {4 _: g- g
# n; U& t/ v, ^/ j
  『28寸黑檀木唐刀』: h8 m* w/ u- v4 C8 ~( r
7 `  [$ O4 V9 A! V
  <全长> 约106cm/ n6 h" A, i/ j; c% M

5 K& Y$ @" C- f7 ^! R% P8 v& q) Z& T  <刃长> 约74cm
3 n0 `' V) a$ i1 D4 {+ y9 A, o3 }5 X! N5 p8 L! q/ `
  <工艺> 百炼钢
3 p5 T0 M% P, a/ U- p% l6 Y! o+ \- F, N, D! m0 U& b$ c3 \; H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之后,再加覆土烧刃和包钢夹钢的技术,形成了新式的中国战刀。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刚直不阿是一种美德,宁折不弯是一种气质,勇往直前是一种精神,开拓进取是一种功绩。而正是唐刀,将这四者以实物的形式尽情地展露出来,大气唐刀。
2 Q$ i+ s+ J1 G8 g6 O9 a  D# k# b
2 z% P3 P3 N0 n$ Q1 [- R  (一)唐刀种类
9 R! n, D1 p. U0 s2 }& Y% W; y5 T+ F; O, W' U
  陌刀
3 f4 N5 f4 u2 T8 v" T
) d! s4 |1 W- `) s* @  唐刀中的陌刀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并且在唐中期作为军用器物,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其传承应为汉之长剑(汉: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亦称“斩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
6 T  [% U  V8 t1 W, u* b% v! T! u4 j) a! r% Q# E
  宋《武经总要》总绘制的“掉刀”、“三尖两刃刀”也许就是唐陌刀的直接继承者。明初,大明骑兵横扫蒙古骑兵时曾使用过一种称为斩马刀的武器应该也是陌刀的变种之一 ,相传斩马刀亦长近一丈马上步行皆可使用。
( B5 A8 S4 M' ~/ R! S2 ]  i( ~$ a* ~4 X6 j$ u+ O0 X8 W& R8 ^
  (另:日本大枪可能为陌刀日本型,陌刀可能为组合兵器,附图日本大枪:蜻蜓切,日本号。唐代壁画中陌刀未接长柄,右图唐代壁画,环首仪刀与陌刀均系腰间,陌刀未加长柄。)
& B( a* G) G8 k, m7 S0 @/ Y* R& a+ q# Y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
" T0 v' \+ p6 _2 u. y" V0 [; Z# d& d2 G- m2 c) c! D
  根据唐《卫公兵法》所记录了唐军的主要作战方法:其中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 Q4 k, p3 z  ?- [5 X
9 V& F! w# t+ V) K1 S* ~9 e1 ~
  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锐卒)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
# e$ y4 x& v( }, B2 x8 v! G9 R& t, O2 l5 H- f: t
  唐军步马结合,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长柄大刀如墙一般推进,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
1 l" A. h" I! z+ X% m! k4 s9 {
  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 q" n  u6 |) }! a# M+ k+ ?& C
0 K, F: @- Y( d
  陌刀的出现与推广使用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关涉到唐马政及整个军事形势,也可以说,陌刀使用、推广的历史就是唐立国及对外战争、开天武功历史的一个方面。唐代刀虽分为四种,真正在疆场上发挥作用的兵器只有陌刀。7 P5 {9 s- f$ r$ Y8 t  c! q

) w3 L/ ]/ @9 z  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陌刀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战争兵器的演化实际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演化,随着国力的强盛与衰落而变化。
2 |+ ~3 j  m- E6 s
. [- E' j8 s- j1 s2 W2 g  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0 {0 w" |7 a0 \5 v" c. W5 Z- @, o+ w" G% u2 W) x
  仪刀
" _- j1 ^& F: l& ^, l" C7 g/ P6 M3 z" E  ~9 E0 w* J& y* H
  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唐懿德太子墓、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中多可看见侍卫所配的长刀,长刀为环手,有明显呈菱形刀挡,刀鞘上有比较明显的双吊环挂在腰间,或双手持握顶部,或伫立身前,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 ”,承袭汉环手刀式样, 装饰上 “装以金银”极尽奢华。8 X5 f$ M7 W' z! @, v

0 h8 F( S8 [. J! S  这样精美的环手大刀不仅是威仪的大唐的体现,同样也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冷兵器的发展,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二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考古资料来看,高丽出土环手刀,这些环手刀的刀环都是以龙和凤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大量的镶嵌金银,这些环手刀都是仪刀的传承,而吐蕃保留了唐仪刀的造型特点。而中原大地随着朝代的更替,战争的蹂躏,唐仪刀也消失和湮灭了。
) k4 h6 S4 R9 Z. g! Y. |" i
7 H$ d+ v( h) f  仪刀在向东演化的过程中,高丽在最初的阶段都完全照搬形制式样。
; r  O! k4 r: W" g( ]! K' q) S# q: n# B) U/ N
  196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撒玛尔罕遗址的壁画中的高丽使者身配环手大刀。这些环手刀都符合史书记载的“皆施龙凤环”。- Q" Q4 T: b& k/ E. f
* t- \' \* L; ?, U* W! Z
  日本刀虽然是唐仪刀的传承,但是在日本本土随着战争的锤炼,姿态和锻造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平安时期的战乱,刀刃开始变的有弧度,从此日本刀逐渐脱离的中国唐刀的影响,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日本特色的冷兵器,同样作为唐刀的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所以严格保留的唐刀的姿态,对我们如今研究冷兵器提供了活化石的样本。/ A2 M  ]" _) Y- w. h
1 |* p5 f, o% ?. m+ o
  障刀和横刀7 x" O+ }, w: ~* a7 V

) z: _; W$ Q% U- c  ~' a  从史书记载来看,障刀和横刀是侍卫和普通士兵的佩刀;从唐长乐公主、章怀太子墓壁画以及昭陵六骏的“飒露紫”中丘行恭佩刀来看,他们佩戴的横刀无环,手柄比仪刀短,手柄的柄头是一个金属管形套在手柄上,手柄中间收腰,有穿绳孔。7 b1 B0 r, [! x
0 u& ?6 {) W0 S8 x* i8 [! f
  由于缺乏实物和详细的壁画资料,无法准确的还原横刀的形制。但是日本出土的圭手直刀也是唐末流传到日本的,形制上是非常接近横刀的。唯一能知道的只是横刀佩带范围宽,应该是大量生产和制造的兵器,手绳从仪刀的环挪到刀柄中间,是为了防止刀脱手后的工艺,这样的工艺一直流传到明清,佩刀在以后的演化中就成了军队士兵和普通人防身的随身兵器。
, r/ X  U$ |7 Z9 d+ i9 ?$ l
; z/ t. s* A+ `  G7 u0 [$ r  (二)唐刀历史
7 e  q6 B% T# y  T. l' |% x, P/ F! ~* n$ p* I$ Z& N. ]
  唐刀的始祖为汉刀(又称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
( u# L' p" C) k  H/ k$ Q5 S; [2 G/ G* [  i7 @4 O
  唐刀在汉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汉刀的“百炼钢”的锻造工艺,并且改善了在锻造时对钢材里杂质的处理方法,并创造了“包钢”的技术,使唐刀外硬内软,拥有极强的韧性。在改善锻造工艺的同时,唐刀的外观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唐刀去掉了汉刀刀首的扁环,让刀身加宽,并且延长刀柄,使唐刀可以双手持握。4 [, o, E: i+ q4 z5 U
% W7 s& X' J. Y) _3 d  f
  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刀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历史上的唐朝时期,只有刀而无剑的,在当时名为剑的,实际上也就是唐刀。( P$ F5 g$ y! N" C3 J
- G4 z* j1 E# G8 }: B7 r
  真正的唐刀工艺使得唐刀的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这样精良的兵器,有许多当时的名人,都只为弄一把上乘精良的唐刀而耗尽家财。
6 R6 K' Q1 d( a" P* I1 t, h/ c
' P6 V: h3 N. R" O. l1 Z  而到唐代之后,中国的唐刀锻造技艺逐渐失传,就算以现代工艺,也无法复制一件真正的唐刀了。
( l6 G8 j  ]! y+ v0 Y& C) h; {6 o+ y$ }7 \+ L6 ?& n8 U
  陌刀:从上面的四个战例可以看出,唐刀中的陌刀是做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称一种长剑为“断马剑”,应该是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剑),汉长剑出土的有长达140余厘米,可推测经过盛唐的发展,变成一个双手所持并加长手柄的两刃长刀, 至今考古资料未曾出土实物。
4 ^9 w  t8 w" M$ g9 H! |$ N. s% Q  [3 Q  [" |  Q/ H
  陌刀也主要为步军所用,个别主要将领使用陌刀作为主战兵器。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不准轻举妄动,如果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 步兵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 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掩杀。
% n! e/ D& z$ ?! z- F5 X7 E
; l6 f1 @  P$ X! {& }  }9 {  从史书看唐太宗的作战很有个人特色外,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初唐的时期大量的骑兵是作战胜利的重要保证,而中期的步军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 从武德到天宝,唐在立国战争及与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步兵的进攻性武器陌刀的使用不能说不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6 f+ |  S) K% r0 j0 I& b

+ w! a8 r7 V, |! _, {% N6 N  随着宋朝统一中原以后,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大量新式的长矛、长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豪壮的陌刀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 J1 r* Q6 K0 Q& @% g7 k7 V& m4 }5 d( ~1 ^1 p) O9 a
  仪刀:而仪刀多出现在重要的礼仪场合,这样的环手大刀随着各国使臣的往来,流向四方,深刻受到仪刀的影响的有两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丽、日本,吐蕃。从考古资料来看,高丽、日本都出土环手刀。
3 q8 E/ m9 [( ?) W
. c6 d) R/ U5 H' O. _  A! T0 o8 x  (三)唐刀名刀  a1 H/ @9 o3 ^  x: E; I

1 l: r, ^3 q' |& b, e1 |" r: w! D7 W  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 u! I6 h9 j* w3 j- w& }
* a+ f8 d+ [, \  m5 T9 O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 X6 p3 M: u2 ]9 G4 r, X1 \  }3 w% k
/ D3 l; Y% }- H- q$ t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 S7 ?3 A! }2 [3 o; o+ A/ q1 H' i1 U/ o6 G& r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t6 _' \9 `3 F5 C  X3 h  B
' H$ w- n; c0 w7 W6 w/ P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 m! L/ A: W; P$ p0 D3 I5 ~9 B
9 g. S% I/ W! b& O1 m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_$ h! ?! i( p" k
; N/ k  S( G6 p5 q' x( U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 t9 l6 _- t+ }' F. h4 r
4 n; g" R2 O" I4 M# r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3 `$ g) T  L4 P$ g( Y
8 i( B& R4 y3 n! I' N9 l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a8 H8 F; N2 C; \6 V( n/ ?

1 q3 ~* n% v5 A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1 n8 i" }+ Y6 q9 \# m) A1 W
9 v8 Z; Y' f- P" T2 Q# v4 W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2 S8 |" j' h5 d1 B& Z  C) {' I6 u+ `# `$ L5 H4 ?* i" |- J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 S, k6 X1 ]: o4 u& w6 r( s1 ]) Q5 m/ E, T% Z* D5 `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 C- F# a$ ~. N8 g* X! N
  G# A3 \; E+ U9 X% `- ~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苻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9 ^4 |2 z8 e0 q/ W
; \( }* X* b2 u  m/ Z  K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 z4 g- w5 h! ]( {: K! `. P1 b
2 x  t) F3 ~, l  x. j+ y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6 T- p  a3 d6 y6 ?+ O8 Z. Y1 i$ C. \/ ]- [) I, e$ |6 t
  善胜: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Z" j3 w2 S" ]  G- ]9 Z

( m  r5 K3 ?% Z% q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 Y/ v" |, \) \
' F& y' i; ~% w8 U' k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2 G7 j% G. l0 [5 X
0 ~4 L# a) u6 r6 o# w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m) f3 t% C6 d. a4 p5 s2 L( z
1 p* r. E0 d: Z1 E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H/ h1 e8 q# Z1 u, r! i
6 k2 R1 ]- f9 D9 h5 X+ W2 o/ J; @" ~3 ~
  七圣刀:古代名刀。
* H3 T) r3 l; ]( `- c6 C4 G
0 A" U. z& J) W. @/ b: C% o, Q0 E: R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 {4 J7 \' L+ }; f& Q% W
0 J' a+ {1 L* t2 w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B$ C; [- E$ ~, ?* p( n

& H- R4 h) E& M2 w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2 l" g0 w. ]/ }! ?

+ ]) ]2 a4 B6 k  ]/ a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 ^6 Y: Z, u+ E
; q% H6 T) y/ p2 x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9 R5 J- x( M/ [3 t8 C# w' U1 w+ ]
  龙鳞: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 h. P( Q6 X: z: R, j  R3 Y
0 A5 Q6 ~2 F# d; Q( W5 N
  玉环刀: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6 C- G8 `! ^+ k% M- U# E' K6 Y& u
) G, T8 I/ J' G& I. l" C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5 y0 p1 {+ s: i. q  b) n

; ]% f' M( }$ f; T5 }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4 h$ G! C' x/ J$ @! K& T: m  k. V* u
. [7 |( u4 O0 N5 A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曹植《宝刀赋》:“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 s( B9 D* \5 g2 ^( R% B( C: C( v
" Z/ h/ `! V' }7 y( e% {. h% I  安陵: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e, S) E( P+ X8 g
  N9 K9 @8 _- _. F
  犵党:古代名刀。宋·朱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Y$ t+ `/ e  l) n" p4 z2 }
; ^+ J; S0 @3 Z5 m1 o% u
  阮师刀:古代名刀。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 q, F6 x1 D; h/ t8 w$ B. L; [" h+ r; `+ ^& r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6 N& b' T, k; M2 V4 L( V# \0 @
: c  n# `" v  v" e% ^7 d8 c" g! x2 ]. M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6 ^! n' S" o' O

& D/ }9 m( |4 V" Q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7 ]- k3 }- ^* q: Z/ F
; G2 M7 H6 K5 t! X- T6 d6 v( u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
; |5 R- G" m: G9 Y* r1 g9 u5 ]" E( [. K$ M7 U
  宝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 q) @( o% T) V1 V+ f' t" _0 w) _5 f6 o. Y3 \/ I; J, S
  郑刀:古代名刀。《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B; I2 B& e; @' d& b

) B& t. v2 ?0 l* t. a  青犊: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m6 E& I" Z! D) e+ r7 b4 ~3 h  b: z

, }& F3 _1 _+ d2 R+ T# B7 @8 t  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 ^- A8 ^# k0 K) D8 T& a
  X" D4 ^( b1 T' [# {9 Z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着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7 _  D% n- m: a) R" S* f& B0 ^
1 V! I$ o3 d8 f" k* D$ S  孟劳: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r# m# e5 W  v9 X

8 R. J$ ^  i5 G. F. [+ ~  神刀:刀的一种。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l$ A. i( C" U; m9 J
  E4 p6 C. P4 Y3 d& ^. ^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8 f% I2 ], Z7 _( I9 d( K6 @  X

+ r0 D/ N: C; |% H# c& j0 ^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 j% N9 U* E9 J( |/ C0 q

  H1 s: \1 c, b  U& r  素质:古代名刀。《北堂书钞》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太平御览·兵部·刀》:“(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S' o7 B' W( ~5 }5 b6 s  S
6 N2 C' N7 V- h
  桂溪刀: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T, K) h; z; v; C% t# `
  k& ]6 `+ @' X- S& C! R; [7 J4 k+ h
  宿铁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 e; V6 {. k1 J3 `* h( |# Q3 P6 O; n7 F3 K
  鸾刀: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o- ~) `! S, v* A  m" R4 @1 K9 y# h

) i; s( |4 v2 X" b- B4 P4 V  铜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9 E% H' _7 ^8 h* @% s6 B
: z3 {' W& P) b3 I
  银装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y3 i+ t# v: ?! u

5 o0 X' |1 |$ ?/ G4 K( h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y5 _+ L$ _' J* Q# U
. s1 m; S! N5 p; `# Z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 u  s+ N1 l; f
6 v+ @$ ^8 S7 k+ Z
  新亭侯:古代名刀。见“张飞刀”条。
% ^4 b7 X& I1 t! w1 u: ]- b# I1 [2 a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2 _$ C$ Z& o$ m& L7 T: q: d
  p5 x1 i5 Z. |
  警恶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 u4 g% _9 P2 S2 d& r9 W! _% w* j* \
" y- R$ K+ y% }' D& ~! F' a4 l  千牛刀:利刀的别称。《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一·箴戒》:“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斩之。”
. l( ~. c0 x; f- i5 e
0 Q0 X. J7 q) @# g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后演变成现今短刀。
! A7 A( C2 m2 F2 R" e0 d  {$ K# Z( [3 x2 r
  温铜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U4 b2 ?( t% K0 b' u/ T
0 @3 I* n" l1 a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6 U3 ^$ f7 \: B# H

, z/ K+ v( c! [% Y# x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 z; ~, K: T4 B! h" {' V% m" [
, q2 X# [7 M; O1 ]! b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7 W4 h, X/ M% |4 t* g) S

' p* z/ @# e8 }7 D  鱼刀:《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刀,举刀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  k. h, n- k. m2 \( B" j( J6 i
$ }9 G1 @+ [4 n( y) H
  七星宝刀:《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名刀,相传为干将莫邪把天上的一块神奇陨铁制出两把宝剑吴王剑剑和越王剑后,将剩下的陨铁制为七星宝刀,其刀其貌不扬,然而却能轻易透穿盔甲,削铁如泥。在刺杀董卓时,曹操正准备下手时被董卓发现,详作献刀而逃出一劫。后不知去向。
8 k) y# w4 L: \0 P
  v- _1 J# Y, s# `  三、日本武士刀! P: z" e5 P5 {1 q: w0 X

9 \. t7 J2 s& M/ r1 \  早在中国唐代时期,中国的冶炼锻造技术和经济得到空前发展,造价高昂的唐刀传入本已经得到汉刀冶炼技艺的日本,但是当日本天皇看到性能优越做工精湛唐刀时,也惊叹地说:只有中原才能铸出如此精良的刀剑。日本随即学习唐刀的锻造之法,并加以改进,就成为了今天所见到的世界名刀之一的日本刀。提到日本刀不得不提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明末,倭寇进犯东南沿海,戚继光初到山东备战倭寇时,发现明军格骄兵惰、纪律松弛、兵不习战,跟熟练使用倭刀、重箭的倭寇相比,战斗力实在太弱。于是戚继光到金华、义乌等地招募了3000农民,并亲自训练他们,这便是早期的戚家军。0 o/ j! c& K5 s7 \# ?2 [9 a

2 m" x6 D5 n# H  鸳鸯阵模型- f/ ~& E. e) D; U9 o! S9 T

4 X+ [: a8 J/ T  在后期实战中考虑到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呕,大部队兵力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这种阵形在与倭寇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这种以十二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1 U4 {9 o4 ^3 r& E6 N+ {! J0 Q* {
9 \# r8 M5 e3 A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在日本又称为刀(かたな,Katana)。全称为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据形状、尺寸分为太刀、打刀(刀)、胁差(胁指)、短刀等。广义上还包括长卷、剃刀、剑、枪等。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着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品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9 B- J, D' f( R& k8 W

9 x: @! K. a$ t9 h0 N  (一)日本刀分类:( {4 I. P/ i8 O; _- n8 U  j: F
' M9 ~' J! }  J
  太刀(たち,Tachi):一般较刀为长,刀身弯度亦较高。太刀没有硬性规定的佩带方式,不过,为了方便骑兵抽刀砍杀地面上的敌人,太刀一般会以边锋朝下的方式佩带,并吊在腰带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铭的位置是关键,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太刀的铭就在刀身的右面。
$ @: r0 C- X& I' A9 U" ?1 n2 p+ X2 z7 f& I
  毛抜形太刀:茎兼柄(つか,Tsuka)之功用的太刀,存在于由直刀到弯刀的过渡期。
- L5 C* g1 t7 e& T) t5 _
) E+ t0 Q) N" Y! i; `  小乌丸形太刀:从刃区到物打属镐造,锋为双刃。稍有 弧 度,是直 刀 到 弯 刀的过 渡 期 的一种刀。! r1 i% z& B" D1 H

  {$ S# z8 d$ @8 v: y% t  小太刀:长度比太刀稍短一些。
1 W) I2 C% |* t) c! N
) i/ [) [; y- I1 z5 A  刀(かたな,Katana):又称打刀(うちかたな,Uchikatana) ,一般较太刀为短, 刀身弯度亦较低。为求达到最快的拔刀速度,传统上刀会以边锋朝上的方式佩带,刀鞘插在腰带里。若切先上指,将刃视作刀剑的前方,铭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现代分类指长 度(刃长:切先到栋区的直线距离)60cm以上的刀。- w" n: y& e+ @$ m7 W

* F. I0 ^. p8 q) j  胁差(わきざし,Wakizashi):又称胁指,指长度30cm以上60cm未满的刀。用于狭窄空间或破开铠甲。
. @3 z: B  U- m5 W' S0 B& D  u8 w3 ^6 N# X# c
  短刀(たんとう,tantou):长度未満30cm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没有刀反的平造制法制成的刀,通称寸延也常被归为短刀。一般是非武士阶级用来防身的武器。" B+ {+ |5 r# c8 F8 [
! B+ w8 N. {2 S/ C1 w0 \
  忍者刀:古时忍者直刀的长度大多都是在24英寸(60.96厘米),要远远短于现代仿品。
! ^! @# Y( ~6 |& @( i: i' Z2 `9 H7 g8 F
  (二)发展历史1 _4 K, n8 O8 H" o' O
  Z9 p1 K- E0 H8 N+ U
  最早的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据目前的考古界说法是来自于平安时期的刀工天国。其作品也就是着名的太刀小乌丸,而自此之后,经过镰仓、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戸初期,中期,幕末的发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渐成为了目前所见的样式。而刀身的长度也在安土桃山时期和江户时期受到了规定。而根据战争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日本刀的形制也逐渐发生了演变。其主要表现为反的转移从茎反,腰反向切先推进。很多造型长大豪壮的平安,南北朝时期的古刀也接受了磨上甚至大磨上的处理来缩短长度。在江户时期,日本刀的主要应用不再是战场功能而转变为剑术的具象化表现工具,因而江户时期的日本刀反也就相比起之前时代的的刀剑要弱很多。# W/ T7 L( V3 k* ?; g, a- ]6 J2 [! ^

9 }9 b& Y' a' ]( h& b# q  日本刀的制作,从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出现了大和传,备前传,山城国,相州传,美浓传等并称为天下五传的制刀流派,并且各地名匠辈出。尤其以备前国的长船町为盛。
" T9 i. p1 b6 x) e$ ~) n# l$ X. v, O" j" U
  上古时期
* E7 ~1 b5 l1 n3 u7 Y
! j4 E/ I# K& X  t- {  平安时代末期之前的刀剑被归类为上古刀,刀形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日本刀,或为直刃,或带双锋。上古刀极为罕见,是重要的考古材料。5 \- }4 ^! Y. O( `

! A" f2 Q5 k6 z$ V" j% q; u. F/ }1 b& ^  日本古坟时代已经出现铁制刀剑。 譬如崎玉县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县的造山古坟都有铁剑出土。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这个时代的刀剑多已锈蚀。
% v) j. y6 x- o  w# e" \' e& N9 z9 g6 a% s! U% ]
  现在遗留下来的平安时代初期的刀剑数量相当稀少。学术关于日本刀风格的变迁,以及日本是何时怎样创造出独特的弯刀等疑问,还未能充分阐明。普遍认为,平安时代中期 (10世纪左右)承平之乱和天庆之乱发生以后,直刀逐渐转变为弯刀。同时,制作工艺也由平造转为类似菱形的镐造刀。制作工艺的改进使日本刀更加坚固而且锋利。这一过渡期的典型的样式是刀身刀把为整块铁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带有锋两刃构造并有弯曲刀反的“小乌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势神宫所藏传为藤原秀乡使用过的一把最为着名。
( `0 u6 b6 F& ~& `" L8 B5 w
9 _- q* Q9 a0 `* E9 h- V& x  太刀时代
  f6 A* m# L1 {( b/ t
$ B' c% u; _* ?  P2 e* b3 F  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武士势力最活跃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时期,武士门第势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发展。如出产优质铁矿砂的伯耆国和备前国,还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国,大和国等地,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刀工,这个时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于马上决战,所以多为太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赖光在大江山斩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国的安纲制,日该国宝),和传说让狐狸帮忙打造过的“小狐丸”(山城国的三条宗近制,二战时被毁)。除了安纲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条小冶宗近,古备前友成等,被认为是现存刻有制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 H# Y3 f* g. D5 {' R0 I, |8 m! d$ o' D# j5 {' u9 Z8 R
  平安时代太刀特征为:镐造,庵栋(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后宽,刀形优美。% @3 q7 D& F# F6 A4 p2 s

: D% d% P) Y; ]  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刀与平安时代末期相似,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治体制的确立,使刀剑界十分活跃。后鸟羽上皇甚至设置了御番锻冶,月月召刀工锻刀,积极的鼓励制刀。: x! ]( L4 X! X/ [% e! r
9 C; u5 K/ f! x, r! F* M; p
  镰仓时代中期,由于重视使用性的结果,刀幅宽,整体宽窄变化小。刀锋为猪首切先,品质实在刀风刚健。此时短刀制作开始繁荣。6 p# i% `0 x  V0 u8 P2 L: Q0 m

3 @1 @7 q  G% j$ ?9 }0 P* Y  镰仓时代末期,两次元军入侵以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带来的社会大动乱,使得制刀业繁荣。这个时期的日本刀比镰仓中期风格更加豪放。继承和发扬了刀幅广,刀体宽窄变化小的特点,切先也更长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样的出现比其他时期更长的特点。
0 K+ h+ l0 K3 ]) G$ a8 w* V) S6 l7 Z" B& w
  南北朝时代,大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称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5 W: B& n+ E* k- Z, H
" T( e2 W# B6 `5 \! ]2 b  O, ?  室町以后. c+ |/ o* c; f: N$ b% ]0 T

' b7 `# I3 G: ]8 O5 A) P  室町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带的太刀转为刀刃向上 佩戴的打刀。由于转入了和平时期,日该国内刀剑需求量降低,日本刀开始作为贸易品大量生产,因此日本刀的品质开始下降。由应仁之乱再度引发的战乱,刀剑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胀,为适应需求出现了大量的粗制滥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质更加下降了。* v: _1 v$ o7 J0 w6 o
! f9 {) g' y$ F( G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今东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锻造业繁荣,各地名刀工涌现。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日本刀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刃文,渐渐离实用性的本质脱离。另外,这个时代开始镡、小柄、目贯、笄等刀具装饰开始发达。
" L1 Q& I* }" i3 s7 O: W4 b
' P* [+ w! I' u8 H% b  幕末期的骚乱开始后,以水心子正秀等为中心的主张古刀锻錬法复元派,再度将实战性强的日本刀制作法发扬。此后的刀被称为新々刀。正当制刀开始再度繁栄之时,明治维新展开了,1873年开始禁止武斗,1876年禁止警察,军人以外的人带刀的废刀令出台,日本刀急速衰退。现代则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古式制刀法仍在各地流行。
, i+ c& j, I. v6 I/ V1 g: Z6 @, l7 d0 H
  四、中国苗刀
, S$ V8 h+ H6 `6 w7 R7 r- b3 r3 I4 i. H- i. [8 E
  武侠电影《绣春刀》$ [/ ?1 g2 b* U- H# M- J5 d9 \

" t% O- F" P  ]7 }, i  苗刀,古称双手刀、长刀 ,双手持用,中国传统刀械之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苗刀(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以其刀身修长之故命名。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杀伤力极大。
5 O, A3 B+ x: m) ?2 w# M5 @4 s7 R' x) ?0 _
  苗刀又称“御林军刀”,它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因其刀身修长之故命名已经退役,但民间收藏热经久不衰。。
$ Q( W9 D; x5 @) S% G
7 Y1 W$ D' P6 P5 t$ p" x8 K. V  (一)历史沿革
: j5 g$ ^" W4 k, ~
8 e; z; S4 h8 Z4 K' t4 p  苗刀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先进兵器之一,起源于西汉初年的环首刀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制成名于着名民族英雄戚继光。
9 R8 D8 ^: I1 i8 d, L8 ~" b& W7 U
  苗刀源于戚继光将军改自日本刀的明长刀.后在民国年间始有苗刀的称呼.: F  M# r4 S/ D) y$ ]7 h  J, x2 Z

" T  k" H2 A; \% X$ ^0 s- _" z# `; P  另外,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并附有长刀的图样。% L4 U8 D( H$ ^" z: z" q

; M2 ]% b# W) }2 r" {: |4 L  早在三国时期,在回赠日该国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长刀,后随中日文化交流,苗刀传入日本,明朝中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称之为倭刀。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了日本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其长刀中,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士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着成《辛酉刀法》。6 f. `% Y* ?* u0 j  ?
/ C  w0 @% H$ j0 S; i( p4 O+ H& k# I
  到明朝末年,新都程冲斗,向浙师刘云峰学得此刀法,于天启元年,编着《单刀法选》一书,程氏在这本书中说:“刀长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则全长五尺。”8 a9 ~: @1 b/ u  ^( N( P
6 w6 X5 ]& F, ^9 s, U, ~1 h
  历史上的苗刀,有势、有法而无名,程氏为使这一珍品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故“依势、依像、撰其名”,为此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d+ S/ L2 r5 j; _& O8 l) Y- l2 C/ Y0 J
  民国初年,三省巡阅史兼直隶总督大军阀曹锟在保定成立卫队武术营特聘刘玉春为三连苗刀连教习。1923年曹通过贿选当了大总统,进驻北京中南海。; I5 v- s$ n( F% A5 d+ }2 J. e$ \

3 G& n2 f6 w" c% H* G/ F2 @, H- p  沧州郭长生系刘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绝,刀法捷灵,在武界有“燕子”之誉,深得刘之喜爱,遂将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绝技,尽相传授。" i3 W0 i7 Q: r" O0 A

, k$ O: O4 y) [) R* c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迫使曹锟下台,郭长生又给鹿钟麟当随从副 官,时间不长,因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愤然弃官回乡。1927年,张之江筹备中央国术馆,慕名特聘郭长生于该馆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为中央国术馆必修课程之一。从此苗刀在中国始得进一步发展。刘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长生在中央国术馆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没教完。这路刀势系集体操练,不免限于一步一势,不精熟者,便不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郭长生将苗刀之精华,实战攻防用法,揉进通臂二十四式笔法,编撰了二路苗刀。
: \$ A; @9 J, e) o# P8 m8 p( v3 V6 b0 O( K- V1 m  A
  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势,实战用法,二路苗刀,开阔了攻击面,提高了连击性。" a4 i" _: [# k0 |0 l) d3 K

2 a4 H, P8 ?- v! G9 Q, V  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更为突出。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很多国内外武术界知名人士,对苗刀也有很高的评价,如已故马凤图先生于但有人把苗刀说成是“流传在中国武术界的日本双手刀法”,这种说法不对,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先期是随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国传到日本的。3 a6 V7 o7 R- I: ^# @% V
* D. W. X0 ]" H- O3 Z2 \
  苗刀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使,又能当刀用,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因为单、双手交换使用时便于发挥腰背整体力量。且结构优良,所以在临敌运用时,辗转连击、疾速凌历、身摧刀往,刀随人转,势如破竹,实用价值及高,杀伤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抵挡,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
7 \6 ~6 Z$ D* w9 c; X# H2 ], E
; w- E  Y3 Y5 ?! b8 D  “苗刀用以冲锋,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 |) ^( n! u! T/ Q* E/ O, R" U
) Y+ Z: R4 m9 C0 c. F  倭寇成为明朝军队心头大患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寇倭很重视日本刀本身的性能。几位有先见之明的将领认为,倭寇使用倭刀上,身法轻盈敏捷、刀身又锋利,在许多方面皆占尽优势,无往不利。
1 T# G* Z+ a0 K4 R& \
8 `, ]& E) M) }# L/ M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一次与倭寇的对战中,取得了《阴流剑术》,在研究之后,改制了专门用以克制倭刀的苗刀,并写成了《辛酉刀法》。这是在宋朝时中国本土双手刀刀术失传以后,再次出现的双手刀法新着作。
9 V/ x2 j$ Y7 J7 z/ [$ V% e6 B* n5 W; g" z
  御林军大刀刀身锻造采用的嵌钢工艺,即刀身由铁或中、低碳钢折叠而成后,在刃部开槽,然后把含碳量高的刀锋一半嵌入槽内,一半外露在刃部,再锻造为一体。老话“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这种方法在中国刀制造上虽最为普遍、经济,可实战功能并因此打折。就拿御林军大刀来讲,其刀茎厚实,刀身刚柔并济,破阵杀敌绝无折断,是明代腰刀之精品,可以对抗同时代任何规格的倭刀。
9 a" |: M+ R$ K  C- @4 _4 t
# g1 O: i4 H! u! ~) I& D5 j2 y- o  (二)苗刀刀法
8 y- S# f8 ]$ r7 Y6 M7 B' G. z# Q0 F
  刀法步法& C1 g2 S) `1 z. C! B
) {$ r8 [: |5 i% ?9 m: R& s4 ^1 V' R
  (1)基本刀法:砍、撩、挑、截、推、刺、剁、点、崩、挂、格、削、戳柄、舞花。
/ k- U/ V1 o+ |' f5 x! ?# N) a, c+ n! I$ s# E
  (2)基本步型:歇步、虚步、弓步、马步、插步、并步、前点步、后点步、独立步。) p( `8 x0 E, v+ A+ y# U& f
- K% c' f2 _: }; b0 Y
  (3)基本步法:跳步、疾绞连环步(拖拉步)、上步、退步、跟步。
# B+ j3 Y$ r- h/ N' W" g6 M( `& I0 G, a3 G: C
  技术要求! G, Z' r% d4 C

% |1 ^' p4 |0 l  在演练和技击时,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协调自然,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做到身催刀往,刀随腰转,眼随刀势。
- G+ N* Y; j1 N; L, e1 k) i* L2 a1 Z0 [4 c" v' p) z. Q) Y
  刀法要求; E& U$ {* u6 y2 @# ?& U' W+ c: S6 x
( N. j5 o  ]% Y# C  U% J
  (1)分清用刀的部位,力点在刀尖还是刀刃前端,在中间还是在刀背上,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4 |, w+ U2 S+ R) p9 W

: E" j0 _7 j* v# a  ]4 R7 s  (2)击着点要准确,出刀要迅速、劲脆、准确。" s# [& ]' O: @' a1 P. x

0 |% m9 [/ U  _! p. ^+ T  (3)舞花要圆,速度要均匀,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发挥腰、胯、腿、足的力量。
# k7 ]' d9 R$ x+ V+ O  o4 S/ ^- _! X. h; u( }' j, A! D
  (4)换柄要顺灵、快速、自然、熟练。7 K9 [0 b. T7 u' u

. m0 E: i  q7 ?7 {) v8 g  (5)缠绕动作中头要正,刀背要紧贴身体。( Y# J6 F9 @) C% z* l

$ i5 K+ T5 G- g% C% l  步法要求% U9 i/ `' `; f3 L  m. ]: D$ \

' ~: Z0 E. k% f0 T) Y. C5 G  苗刀的步法是以疾绞连环步为主,运动中进步要求后脚发挥最大的蹬力,使前脚迈出越远越好;后脚贴地向前滑行,落脚时,脚跟先着地,既轻灵又沉稳,轻而不浮,沉而不重。动步时,两足要敏捷,逢进必跟,逢跟必进,进退成连环,疾速连贯。4 [+ y9 F) w9 C
8 e$ H/ f( B, t9 t- a  Z
  身法要求
6 @2 S% o7 w7 ~9 b* y: y' D- n0 t9 F# a" O
  身体的松活轻灵是通过身腰来体现的,身腰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拳谚说:“运动在梢,主宰在腰。”要使身腰灵活自如,贵在气下沉。气不下沉,必上浮,横气填胸,上身不灵,上不灵则下不稳。气下沉的同时,含胸拔背,收腹敛臀,以腰带刀,身催刀行,蜿蜒如蛇行。
$ k1 n8 O% r" {  M+ @; {1 p, Q. F" g: z7 t
  眼法要求+ t' f! w, m+ t- t  E

3 a7 S1 T( j. e' a  f  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攻防格斗中取胜的先决条件。拳谚讲“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拳法之神眼为先”。在演练苗刀时要观前?后,左顾右盼,望远瞄近,随形随势。技击对抗时,无论是迎其击而进击,还是乘其隙而侧入,都应以眼为先锋,观其体,察其意,识其机,测其变。+ |; b, P* c% q! L# i* G+ }

' k. q' L! R2 m) z4 _+ f( x. A9 G  五、尼泊尔廓尔喀弯刀+ p5 n3 |# ?4 Z2 F& d
/ h9 ?2 X) c/ B
  廓尔喀弯刀是尼泊尔的国刀,这种弯刀能一刀砍下一颗人头,并在战争中创造了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廓尔喀弯刀作为尼泊尔的国刀,不仅是尼泊尔文化的代表,并且是廓尔喀士兵的荣誉象征,获得战功的士兵将被赐予镌刻上他的名字的廓尔喀弯刀。* L: L+ g2 }0 S7 E0 U

, O) E7 |1 ^5 {6 K' }  作为尼泊尔的国刀,起源于古代,不仅仅作为一种预防的有力的武器,而且也是尼泊尔山林居民平时的一种多能刀。作为多用工具,也是每个尼泊尔家庭的不可缺少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位于尼泊尔中部和东部的Gurung,Magar,Rai 和Limbu 部落民族。另外,除了作为英勇顽强的象征,它也是一种尼泊尔文化的标志。代表着尼泊尔独一无二的手工工艺,也可以作为你曾经去过尼泊尔的纪念品。
, M3 j$ c/ q  _- F
$ a9 T, t- c( p# O1 m  廓尔喀弯刀完全由手工制成,4个工人1整天才能完成一把锋刃。在刀身底部会有小小的V形凹痕,可以将拔出后的鲜血导引,以免沾污刀柄;而且刀套背面有两把小刀,开口的是用来削东西去皮的,未开口的是用来磨刀的,因外形很像一条狗腿因此又得名狗腿刀,为英军下属的廓尔喀山地兵团所装备。此刀头重脚轻,前宽后窄,背厚刃薄,抡砍时力量集中在刀的前部具有斧子的杀伤力,非常适合肉搏砍杀和在从林中行进时开路。' B1 Q$ a; x7 d- B8 p; V8 i

: @: {" h% ^' V5 O8 R* }  在殖民地时代的非洲一次战役中,英军廓尔喀山地兵团以寡敌众,最后弹尽援绝,双方进行殊死肉博战,非洲部落以长矛、毒箭与刀棍棒斧对抗廓尔喀山地兵团的廓尔喀弯刀,廓尔喀山地兵团以超过1比13以上的人数劣势力敌不降,狗腿刀也在此役发挥了惊人的战斗力,虽战到最后,一个七百多个人的团只剩下个位数的勇士存活,而集合了十数个部落的非洲战士也伤亡殆尽,从此之后,廓尔喀弯刀的威名扬名于世。诚实、锋利、优美的的刀刃,促成了几百年传奇、骄傲和刀客的自豪。现在,世界各国的爱刀之人无不以拥有一把真正的廓尔喀军刀为荣。- F* t! R0 }& ^2 e+ n7 R, n
: Y+ x5 d0 D1 ?
  刀的用途& F( A- \; U' m7 ?* a8 e* I% z" Q& U& f

6 x4 V! R" k  o9 i/ Z  廓尔喀刀的前端部分是为了将重量分配在刀刃末端以增加切击时的速度及威力。和弯刀(Machete)相比,廓尔喀刀有多种用途,尖端可以刺击目标,弯曲的刀刃可以斩击或砍击目标。而其较重的刀刃能比弯刀更容易造成很深的伤口,甚至能切断肌肉与骨头。
! m! |/ S, v8 B% V- O+ H- Y
, x" z. A: }7 t+ N3 x; [+ n5 M- H  六、缅刀( r+ Y' M/ `) F0 b, E

2 L* ~$ R/ h+ z  此刀乃驰名世界的缅铁经过千锤百炼,取其“铁筋”打造而成,其特点是软,薄,轻,它一般没有刀鞘,而是随身藏在衣下甚至缠在腰间,真正做到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 w7 j! a9 [2 W, w% f$ [
+ r: V, i& [/ F# r0 s  缅甸人不会打刀,多使用阿昌人家打制的刀具,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如:木邦刀、斩马刀和直刀等产品。 缅刀,做工考究,十分注重实战性能,多用渗银技术,做出来的光亮不易锈。 缅刀,一把百炼钢已成绕指柔的宝刀,锋利无比,梁羽生武侠小说中一种广泛使用的兵器。1 d! V- `1 G$ t9 a; Y' B

  ^7 b! |( e+ U4 N  此刀可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妖刀”。一般使刀者,刀尖,刀刃,刀背,刀锷,刀柄都可伤人,甚至刀衣在高手手中施展开来,也是武器的一部分。可缅刀本身没有刀衣,它杀伤性最强的地方,是刀尖和刀刃两处,刀尖刺,捅,扎,刀刃砍,劈,削。要的是出刀如电,在几个照面中便要伤人于刀下。由于此刀不利久战。素有诡异奇辣,最让人防不胜防的,便是缅刀是软的,角度极为刁钻。不过使刀者必须要具备相当的腕力和巧力,否则不仅伤不了敌人,反而还会自己弄伤自己。
& H% x0 r( p( J9 a& R
* ]3 ?( B% x6 s% s5 G2 V1 N  七、哥萨克骑兵刀( O7 A6 r  P$ I. w
! L2 Y- @2 ^2 J* e, X4 _6 w3 x
  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战刀很多,但是称的上“鹰之利爪”的只有哥萨克骑兵刀!他是属于勇士的战刀!" C7 b% `! I: W% {

+ ]5 m8 m( ?% Z; y# }2 U  在俄罗斯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 G0 q; p+ M" ~; U' Q( v
7 d+ N" m1 ^% v' U9 f  硬木制作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 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 F9 E% c1 n3 `* b" y4 L8 L! y
9 p; g6 K) [, R2 Q# p6 X! s$ M# z  由于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 H6 q" C7 a7 {$ S" x1 z
$ [5 u7 V& ?* h6 Q  传统/制式哥撒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撒克刀都是后装或者定做的握把。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0 Z. ?  U6 T' p) s

( R! m1 `- J" F  m: U$ _  哥萨克骑兵刀和骑着战马飞奔的哥萨克骑兵一直是俄国的象征 ,这种刀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苏联的阅兵武器,虽然现在已经退役,但各地的收藏热却经久不衰!
! f5 t0 X* k. u8 P/ l  D3 \9 S' e
. }% R8 Y& M6 t$ `8 |8 l  八、藏刀  a/ S' I! o$ D! B5 N: c8 g
. ?8 t" b& R+ j1 u8 o. r
  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间。藏刀的刀鞘,有木质、铜质的,也有铁质或银皮镶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龙、凤、虎、狮和花卉等图案。有的图案上还点缀着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 j9 q  m: N6 k

- c5 v8 z& f3 e  藏刀的正式名字叫“折刀”。传说是为了纪念英雄折勒干布命名的。在遥远的年代,西藏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拥有藏刀。可是牧主和头人为了保持自己的权位,威逼牧民交刀。许多牧民因拒交藏刀而被抓走。消息传到英雄折勒干布耳中,他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就跃马提刀杀向牧主、头人。折勒干布只因寡不敌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牧民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藏刀改名为“折勒干布刀”,简称“折刀。
" W/ N7 X2 g5 N( b; |3 F8 l( f7 U9 W
  同样作为唐刀传承的藏刀,由于没有大的对外战争和内部的战争,刀剑的演化和进步基本停止了,现在的藏刀。大都用于生活、装饰和防身。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藏刀,做工讲究,刀身用钢材锻,刀柄用牛角或硬质木料加工而成。. B7 k9 u4 _8 i
! _! ^9 D! H3 e1 C; M/ v9 A
  精美的藏刀大都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由于锻打精致,镌刻细腻,色彩夺目,并附有藏文,系有五颜六色柄穗,形成别具一格的藏族工艺品。特别是朋友结婚或喜生婴儿时,送上把藏刀会使主人感到格外高兴。" D4 y% d5 H# s* k" b9 y+ H

  G8 i, ?& L& u! N# V( N  九、日本大太刀5 {. S8 Z6 n7 `9 `7 l5 |
" N, o1 s% \+ I" ^6 \( V
  日本大太刀大太刀又称野太刀。刀身一般都在3尺以上, 和当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150厘米至165厘米)对比下算是相当巨大的武器。大太刀通常都是背负在背后,不过若是180厘米以上的人则会像一般刀剑一样别在腰间。这种刀一般很少用于江湖搏杀,而大多用于战场。$ u( V9 \( e2 e7 \2 ~8 E5 [

2 ~$ s  c) Z# L  大太刀在日本现代的主流武道中是不常见的,在军队兵器史上经常被提及,主要活跃于镰仓末期至室町中期这个年代,但在武术史上精于此武器技巧的人则寥若星辰。目前现存的流派以大太刀为主的主要有林崎梦想流的大太刀拔刀术、景流(阴流)野太刀术、古传圆心流大太刀组讨术和柳生新阴流奥传的大太刀术,而宫本武藏所传的二天一流(或称圆明流)里是没有大太刀技术的8 o* j; y+ J8 S4 e

+ e; E6 H/ {- P  R/ N. y+ a  日本人用大太刀的刀法,是刀和手臂都伸得比较直,从头顶一刀斩下去,一直至地面再回弹起来。为此,有些大太刀根本就没有经过热处理,免得打在地面上时崩裂。不过由此可知,日本人是把大太刀的长度完全用尽,力度也完全用尽,将其优势发挥出来。& ~/ |9 m/ x$ t8 t# ]* E$ n0 z8 ?
+ [! k0 S: P) M  \. L
  『康熙战刀』
3 q- s& {) {' ?( W
. Z) \# a/ l; C5 P* d! |3 Z: _  在一般人的想像里,大太刀是种能把骑士和马一起砍成两半的武器,因此也有人叫它斩马刀。但大太刀在战场上并不是这样使用的,而是从骑士的攻击范围外趁机攻击马脚。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斩马刀,才是真正拿来攻击骑士与战马的武器。6 Q2 `7 b8 Y6 k" c
( v3 K2 Y2 k) M* \
  十、中国大砍刀
8 l. [" [* p( Q# C" ]
5 w5 v0 N" W* S9 e0 W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
& p# _' B! F0 a, y; n. J
  @3 b5 f' b( B  这种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
; _) K, _: j8 U
# m: e. t1 I2 e( N0 k" l# k: w- l2 q  应该说,这是一种最具中国特色的刀,稍具兵器常识的人,一眼就可看出,此刀来自中国,而不会是别的国家。尽管它没有繁杂的工艺,没有华丽的装饰,朴素得就像任何一个名叫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中国人一样,但全世界都曾领教过它的厉害:义和团的弟兄们用它砍过西洋鬼子,29军的勇士们用它砍过东洋鬼子。
1 a* T$ R* q% |. p! E1 |' O7 [$ S$ ?% O0 d2 N% O$ V
  1933年3月长城抗战前夕,四名华北妇女代表来到喜峰口劳军,拿着战士的大刀留影。
) C& D% l# D' z+ I
* p5 s! M+ a. j$ l  在任何场合,它不藏不掖,光明磊落,正正堂堂,舞动起来威风八面,豪气干云,即便是鬼子们颇为自诩的武士刀,碰上它也要退避三舍,不敢和它硬拼硬架,一旦被它挨身,便难逃袅首厄运。它不像有的刀剑一样,可作装饰和摆设,它来到这世上的唯一目的这是杀敌砍仇,只有它,才把“刀”的原始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因此,它可以算是所有刀类的祖宗!" h; p/ f* _# w$ G

1 ?, i6 }+ b# X1 X$ w: `3 [!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官方交流群

星小辰QQ:21906512

星辰创作交流群:610184528

Email:21906512@qq.com

Copyright   ©2017-2026  星辰创作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星梦网络信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