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7 U6 e z3 W" `0 } @7 z
$ `, O9 G; K2 M0 W
《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0 p& o; N8 ^% e) g$ m7 v
4 `* l5 O5 G1 o: v9 P+ e( o刑天即断首之义。传说他与天帝争神位,断了头,仍然坚持战斗,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今人认为这一敢于反抗上帝的形象,是古代奴隶起义的折射。文化史家或认为刑天本为女性之神,至父系社会乃失去其性别。
# D W& C4 ?) o2 \$ l' g: x# \; S$ p3 @" D
《山海经.海外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九:“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5 F$ V) [" Y1 x& b3 H
( Y- |" [9 }' O+ @9 K2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r. A$ T$ c8 g) U+ B) ~2 l
B! X3 [2 W' s; {4 Q$ K' M
牛头马面都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 S6 W+ }2 Z6 ^: U, x! P, R& ?0 S* T8 t' J# |
3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 Z1 f0 O: I# c7 K, S, z' h: p3 E. l. C* u7 z4 ~. z
夜叉是佛教中的护法,在印度语里是YACHI,喜欢吃人,但也是护法。可以在佛教的经典中找到: “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名词。崐“夜叉”是本义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轻灵、秘密等意思。“维摩经”崐注:“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现在我崐们说到“夜叉”都是指恶鬼。但在佛经中,有很多夜叉是好的,夜叉八大将的任务崐是“维护众生界”。
N& R: u4 [9 l3 Q0 Z2 h. R
& l6 |# D9 `* \1 }, V; v所以现在母夜叉又可以叫饿鬼!( b/ @9 X" ?; G
2 w3 w$ i/ @; o1 g
夜叉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s0 Z3 w. n- s9 J3 \
4 L* |; N0 ^: E% [. w# ?' Z
4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 n! e$ k, e. t& l9 h
9 a3 n5 F$ v j/ M 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 d4 v- q& |; N% N( v6 N
, C) U& ?1 B+ Q1 k* q* ]7 ^7 m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剎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手。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妳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现给佛陀,佛陀笑咪咪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胁持。 i+ `# W0 U) h5 p R$ _
4 c# Y7 Y- K L. y% i
u$ H$ N' I3 b2 J$ o2 g5 L }# g( E9 Z$ c
5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 S; u" P6 x/ P2 ^" z2 |, }) X
- V- k# E" h, w# z2 v狐仙,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
2 O; P6 e- E9 ]% g9 e
6 e7 ]5 ^$ w- d% d4 v《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
" C$ L7 P ]9 f( m- B4 P4 K2 s' p# |+ y
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Y) H; V! n- s9 P
# K" j. V0 K" J4 m
6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X( v2 E4 W9 h
, P0 ]) I+ d; x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 J2 i. n' T, x, `7 [
+ V( }0 I, L* ^1 J6 \7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2 P* h" g' R( s, I9 ^6 p
9 w+ f, C6 z9 M y: b( i
貔貅,粤音读作“皮休”。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 [+ o9 e. M1 k
' L' G q5 R3 ^7 z
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5 ?9 T# g9 S$ V* S# {
0 e0 [9 U, o) j( x, ?
辟邪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样皆不存在於现世间。在传说中;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古代除舞龙、舞狮外,亦有舞貔貅。在道教「请神宝诰」文中,谓有一神只名讳为「先天辖落灵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负有雷神之职,更统有百万「貔貅神将」,负责天上巡视工作,类似人间纠察工作,飞腾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摄毒伏群魔,防备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扰乱天庭。& H2 J4 ?3 K$ P+ a7 J: K. T
J! ]. F. j! `$ L, n
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 K! h! R' o$ u& a% e
6 K9 }; w! p0 ~% g1 h; @6 B7 \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龙生九子,神通不一。其子貔貅,胜父千倍,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
2 D0 e& n+ F/ k4 t5 x' S
: W' q6 n/ q9 e7 x# u3 |8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 ]+ \ @9 B% D2 l( X; u- a4 m# S# m% W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3 f; d7 ~8 G3 ?% W3 U8 M) |/ p% S9 X2 S! ?" D6 x* w( J0 ]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9 z; x/ \3 T9 a' D5 B% [
0 j0 K2 _: S9 Y& Q! f0 h
9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V0 l& @) A0 V+ s
! z1 ]4 |3 h4 Y8 u8 b* T, z
中国民俗中,关于二郎神出身的说法挺多,通常有治水的李冰之子、晋的邓遐、隋的赵昱———这三位都是以斩蛟出名。而称灌口二郎神和劈山救母另一个版本中那个二郎神,也是《封神榜》中的主角、《西游记》中客串的三只眼杨戬……
* X2 V6 {$ P) ]! Q5 f3 o+ u. ~9 h* q+ \. @
二郎神是我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其能力与悟空比,不相上下,在天界对悟空的第二次大围剿时,就是他追得悟空四处逃窜。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 t6 i7 D% y0 { T
7 }% B* Z$ d/ m: X
只是后来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将关云长说得神乎其神,既忠且勇,遂渐渐地代替了二郎的民间地位。而明代以前,那位置可是二郎神的。
8 q3 T% y" M ^6 d6 b" I& X4 {6 Z$ u: c$ ~) Q2 W# j
10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C! J$ p# O7 N
$ B. Z* l$ x$ S4 ?/ j- U( ~' }
《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中国人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 D; J) e Q4 d
; d, C1 H( u, g6 h |
|